王拱辰
司马光的破之的之是什么意思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八,《宋史·司马光传》,上卷第七十九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0页。
    宋神宗元丰六年,夏四月乙巳朔,赦天下,原与李迪、吕公著等共执朝政,专事投降的王拱辰,免予追究;放逐永兴军安置在澧州(今湖南澧县),官田令李贻孙、大理寺丞许及之、秘书少监薛映、将作监主簿陈升之、屯田员外郎冯京,贬为远州军;范纯仁、富弼、韩忠彦、刘挚、蔡襄,不受职,降居于外;原与王安石共执朝政的杨畏,免予追究。杨畏,曾赞助熙宁变法,而反对新法,被王安石排挤出朝廷。苏轼说他“知几者鲜矣”。
    自此之后,王拱辰再也不能独断朝纲了。这里司马光用以喻指李迪、吕公著等人。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正是造成当时积贫积弱国势的根本原因。自此,王拱辰失去靠山,权倾一时的宰相,最终被贬到澧州(今湖南澧县)做地方官,由是朝政为蔡京、童贯把持,变法派受到严重打击。
    上述引文出自《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按旧例,中书舍人郑戬和王拱辰向皇帝推荐
官员,须写条子呈递,称为荐卷,如荐范仲淹为太子中允。但宰相蔡确喜欢在荐卷中揭发别人的过错,郑戬也加以效尤。结果,仁宗不能知道任何人的优劣,所以当时无贤臣。这段话是说:当年,王安石做宰相,“亲任而不任智,亲信而不信正”。只看见自己的好处,却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而且过分信任,使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虽然推荐人才有违制度,但为了考察人才的实际情况,朝廷仍坚持推荐,以达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目的。
    此外,司马光还谈到“势利之交”的危害,指出:要求得到帮助就必须依附那些势力强大的人,不仅有损名节,而且常常给你带来祸患。由此可知,司马光认为“利之交”乃是社会腐败之源,并警告后代统治者不要以势利之交为友,以避免社会的堕落和政治的腐败。上述引文出自《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王拱辰是封建时代,伪君子篡夺皇位阴谋活动中的其中一个得逞者,因此遭到人们的唾骂。但也应看到,王拱辰之所以能够骗倒皇帝,除其手段高超外,更主要的是得益于“苏、章之党”和一批奸邪小人。而“苏、章之党”是指同王拱辰沆瀣一气的政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