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5日,随着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刊登,这个头戴棉帽、胸挂奖章、手拿钢的憨实小伙子走进了千家万户,他的名字传遍了共和国大地的每个角落。
在道德上完美无缺的雷锋给瞻仰他的中国人留下无限的思考。在今天重提雷锋,如同重提遥远的60年代,有大片的红,也有大段的激情;我们今天梳理不同年代人学雷锋的故事,不仅仅是带着怀旧气质看一个遥远的背影,而是追寻我们想象中的时代精神。像雷锋一样的人
每个年代,人们都曾寻自己心中的雷锋,并且无限靠近过自己心中的雷锋。
40后:雷锋精神是一面旗帜
1963年,做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时,郭寅详还在山西大学政治系读书。当时,全国广泛开展了学雷锋活动。校园里,同学们开生活会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向党交心,狠斗头脑中的“私”字,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时过境迁,或许如今的年轻人很难理解当
时的情景。但在郭寅详看来,“这一课上得非常及时、非常重要,它使我们这些涉世未深的青年学子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更加坚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一年后,郭寅详被分配到山西日报社工作。每年到3月5日学习雷锋纪念日前后,山西日报都要进行集中主体的大的战役性报道,选取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大版面、大分量、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并组织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各界众围绕典型事迹谈感受、差距、思改进,把大家的体会整版整版地发表出来。有一年的报道给郭寅详留下的印象最深,那是1981年7月9日,他已升任山西日报政治部副主任。当年,山西日报向社会推出了一个重大学雷锋典型——北京军区现役军人李俊甲。“一个把干好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看得比什么都高,为众做了许多实实在在好事的好干部。”报道发出的同时,郭寅详还以山西日报评论员的名义配发了评论。随后,读者纷纷给编辑部写信,称这个典型刊发得很及时很必要,李俊甲是雷锋式的好干部,是“活着的雷锋”。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又一次涌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