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磨课记录
引言:
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作为一名有新课程实践经历的每一位老师,对这句话都不会存在哪怕是一点点的质疑。
磨课,不仅仅是对授课老师有帮助,其实,对于参与磨课的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业务自训。当然,前提是要负责任地去对待。从来,我都把每次认真的磨课当作是一种实践型的自助培训。
下面,是我们小学数学第四团队第一次磨课的记录,这是一次跨时空的磨课,因为我们身各一方。我们期望,通过我们的这种磨课方式的展示,能够给大家一些在工作上的启示。
背景介绍: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设计者是海口二十七小的王晓芬老师。本节课也将是代表我省参加全国课堂教学观摩交流的课。本节课先由王晓芬老师自己备课,然后把她自己的第一次教学设计发给我们,我们再对她的第一次教学设计进行打磨。我们这个团队的成员分别是:
陈凤云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林景琼海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王宇文昌市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杨俊丰海口市农垦一小
贾艳海口市第九小学
李晓丽洋浦第一小学
主持人:各位,前面大家已经认真的“听”了王老师第一次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对于王老师的这个第一次,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按照我们这次国培倡导的“二加二模式”谈谈,也可以按照你个人的习惯谈谈你对这个教学设计的看法。重点的我想应该多谈谈一些建议。
王宇:我先来谈谈我的观点。这节课是在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表达的过程,从中体会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2011版)所提倡的“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教学时要把生活而且尽可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引进课堂,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例题与练习,让学生从联系生活实际中学习新知。本节课王老师并没有选用教材中例题,而是选择“中美两国在第27~29届奥运会取得金牌的统计图”的数据来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对这个素材比课本中提供的教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更有兴趣,因此学习起来就更有激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分析统计结果,从中了解多种信息,并提出各种问题,巩固、整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样的设计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新理念。同时,本节课还在课外练习题中以国际旅游岛为生活背景,让学生统计2009和2010年9月-12月到海南旅游的人数。这些内容都跟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可以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把两个相关联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的过程。对此,王老师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复式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比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后,问学生能不能较快观察出“中国和美国在哪届奥运会上金牌数相差最大”,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紧接着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把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在这一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又让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三、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观念”是新课程标准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同时也是统计的核心。在教学这节课时,王老师在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单式、复式统计图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从而完成了统计数据、制统计图、分析统计图的过程。
主持人:王老师从三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了解读。可以说是谈了三个特点,或者说是亮点。虽然谈亮点对于肯定老师的成长是有帮助的,但是我想为了把课上得更好,希望更多地提一些建议。
林景:好,我有建议。我也谈谈我的两点肯定和两点建议。
我的两个肯定是,一是整个设计教学流程层次比较分明。首先是创设情境,产生探究需求,然后是自主探索学画复式条形统计图,接着深入理解读懂图意,比较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最后实践应用,课堂延伸。这样的教学环环相扣,递进性强。
二是注重课堂实践。如在课的最后,让学生现场调查统计。这种活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高,它起码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二是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这种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两点建议都集中在教学目标里面。其实,一个目标确定科学合理了,对整节的教学实施就具有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复式折线统计图首先,对于教学目标,我觉得还是比较合理的。不过,从三维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加强一下。我想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起码有这几个方面的情感因素可挖掘:一是合作精神的培养。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肯定有合作探究的过程,这需要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二是学习信心的培养。通过学生的探究,他们能通过研究出复式统计图来解决单式统计图不能完成的问题,这本身是他们的一种探究成功经历,这种经历对于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是有实际效应的。三是对社会进步的向往或祖国强盛的自豪感。因为课中所使用的例题或练习素材肯定有社会或生活中一些积极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对情感的积极影响,我们要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适时地让学生感受,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的熏陶。
其次,对于教学难点我有不同的看法。统计的教学,其主旨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而统计观念的精髓不在于画,而在于看。也就是说,学生学统计知识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学会绘制统计图,而是应该学会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进而根据这些信息对后续发生的事情做出合理的判断。虽然学生对于自主探究复式统计图的确有点困难,但,这种困难不能作为教学的难点。我认为教学难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对统据的分析能力。
此外,在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产生探究需求里面,我觉得可以放开一些,即在给学生出示两个国家的金牌统计图后,让学生根据观察,自己尝试提提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主持人:林老师关注的是教学目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科学合理了,这节课我认为就成功了一半。就目前我省的教学现状,对于教学目标的制订还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在这方面,的确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李晓丽:对于林老师关于统计教学的侧重点问题我也有同感。我认为,统计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在学生掌握有关认识、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后,可以选取适当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并在分析的过程中继续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越性。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问题进行一下预测,通过分析做出判断进一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如:课后练习十九第三题完成超市甲乙两种饮料销量图,你得到那些信息?如果你是超市经理,下个月你会怎样进货?这样的问题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会
兴趣浓厚的进行分析、预测,并从中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又如,苏教版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练习题,比较上海和海口的天气情况,给出合理的建议。都是不错的问题。
另外,刚才林老师谈到创设情境的问题,我也想谈谈对于问题情境的看法,我的观点是,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习探究动机。由于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单式条
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王老师很好的把握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的认知冲突,在情境创设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水到渠成的让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探究的需求。如果,这一情境能够更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中寻现实问题加工提炼成问题情境,一定更能够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
主持人:很好。李老师的话很自然地就把我们的磨课程序进入到了情境创设的这个环节。对于这个环节,大家可以继续发表自己的观点。
杨俊丰:有趣的情境,意在让学生身心放松,专心投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只是次要的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认识很有必要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再来学习绘制复式统计图的活动则水到渠成,应该说,这一过程设计的很巧妙。我的思考是:学生在回答问题1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当两张单式统计图摆放在一起时,聪明的学生是可以通过口算很快到这个金牌数之差的。出示幻灯时该如何出示?如果碰到学生这样回答,该如何处理?(见后面的教学的设计)
主持人:杨老师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情境创设的看法,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也在提醒我们,在备课时,要做更多的预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坦然面对生成。
贾艳:我也来谈谈我的看法。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感受统计的作用、统计的目的、统计的方法,感受统计的魅力。看了王晓芬老师的设计的这节课,有如下几点想法和建议。
第一:关于创设情境环节
一节课的开始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嘛!要让学生主动与课程资源同行,王老师选用了奥运会的情境似乎有一点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影子,2013年也不是奥运年,这个情景似乎有点远,我建议介绍我们海南的一些情况作为统计资源让学生有新鲜感,或者是用上课当地这次好像是武汉吧,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信息资源,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自豪感。
第二:关于学生学习环节
王老师设计的是学生先尝试探索画图,再到读图,再到比较,我个人以为当学生受到启发发现要把两图合并后,就顺势演示合并,但图例啊,颜啊,都没有区别,让学生发现复式不是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简单的合并,还有好多地方要注意要修改,而这些恰恰就是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不同,在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学生可能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再放手让学生独立作图。
第三:关于整个环节设计方面
在整节课的40分钟时间里,王老师选用了奥运会、商场进货、海南风光、现场调查等情境。我感觉是
否可以有一个完整的有关联的情境贯穿始终,像一条主线一样,把各个环节的内容有机的串联在一起,环环相扣,有一种水到渠成,浑然一体的感觉。
主持人:贾老师不仅关注到这节课的情境创设,还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这节课中,老师就是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动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
杨俊丰:在学习画复式统计图的环节,老师创设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意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体现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现了新理念。不过,在这里,我又有个思考:课题在第一个环节出示是否更恰当些?展示学生的统计图,教师做完评价后,是否再增设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的活动?对比自己前后的作品,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另外,对于第三个教学环节还有个思考是:总觉得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统计思想渗透的还不够。可否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哪些事件可以绘制复式统计图来进行分析比较等,很自然的延伸到下一个环节。还有最后那个现场调查,这一活动不能单纯的做成统计表就打住了,能否让学生提些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或做进一步深化处理?
林景:杨老师的这个想法我也很欣赏。学习有时其实是一种不断纠错的过程。当然,相对而言,如果时间不允许,我觉得还是要更加重视统计思想的渗透。即在让学生修改统计图与让学生举生活例子这两者之间选择,我偏向于第二者。至于杨老师的最后一个问题,我觉得有理。当然,若时间不够,把也要做一些提示,留下课后思考。
主持人:很好。大家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过程,都谈得比较具体。当然,这是我们第一次打磨,更多地是从宏观上去议课。目的是让备课者能够从大的方向去把握本课的重点所在。在让王老师进行第二次备课后,我们再认真地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细化。再次谢谢大家的积极参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