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本中诗歌翻译意象分析
摘要: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通过诗歌来表达内心情感与雄心壮志,其中意象表达起着关键的作用。不同的意象寄托着不同的情感,也象征着诗人独具一格的风格。如何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在翻译中有效准确体现意象所带来的意境美这一点十分重要也最为复杂。本文通过分析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英文译本,探析译文如何通过优美的语言来准确表现诗人苏轼的思想感情及人生态度。
关键词:苏轼的水调歌头诗歌翻译;意象;《水调歌头》; 许渊冲
一、引言
豪放和旷达是苏轼一贯的风格,他将激昂有时略带悲凉的情感融入诗词中,他将慷慨豪迈的形象融入雄伟壮阔的场面。苏轼的许多经典诗词被不同译者转译为各种语言。本文此次选取许渊冲先生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作的译本为例,分析许先生在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手法和处理技巧。走进许老先生讲究的“三美”翻译风格-音美、形美、意美,看看在“信达雅”的基础上,对传统翻译标准如何具体化。以及许老先生十分注重翻译
时的押韵,自称“诗不押韵死不休”,本文还将探讨对诗歌意象进行翻译的同时保留诗歌的朗朗上口的韵调。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与意象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为后世十分之喜爱,曾在《人民日报》评选40首最受喜爱的诗歌活动中排名首位。胡仔在《渔隐丛话后集》中点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可见苏轼这首《水调歌头》的地位所在。此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各地为官。中秋之时,与胞弟苏辙分别七年未得团聚的苏轼面对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这一景象,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水调歌头》上阕描写了苏轼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把酒问月,转而想到月宫的清寒怎比得上温暖的人间?词中隐约透露出现实中苦闷难谴,欲求解脱的情绪,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下阕词人在自然的规律中渗进人生的道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写出这是一种恒久的遗憾,自古以来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末句更是将词人望月怀人的情感升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苏轼对天下所有人的祝福,体现了其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开头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从而我们知道了这首词的中心意象——月亮。中国诗歌中,“月亮”这一物象是很有浪漫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弯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纯白无暇、光明磊落的人格。月亮这一物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除了“月”这一意象,还有“酒”。“酒”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可以用来排遣寂寞、释放忧愁的。如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代指“酒”),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日月流转、人间离合、功业未就,人生的一切不如意都以酒来消解和忘却。苏轼在词中写道他酒醉之时与月对话,尽显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也更加显现出了词人的愁苦寂寞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译本分析
《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众多代表作之一,古今中外许多翻译家在翻译这首词时都有着不同的见解,而在众多《水调歌头》的译本中,许渊冲先生的译本是最为经典的译本之一。先生
在译诗时有着自己的原则理论:许渊冲先生提出译诗时,要做到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三者相结合,即“三美论”。先生认为在翻译诗歌时需要尽可能地传达出原诗中的意境,音韵以及形式美。在对《水调歌头》的翻译中,许渊冲先生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翻译理论,恰到好处地平衡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译文中,无论是标题,开头又或是结尾都无一不体现出原词的意境美。
首先是意境美,上阙先生翻译时以反问开头,并结合直译的手法,开头
“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
Wine cup in hand,I ask the sky”
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忧愁,也展现出一种怅然失意的醉态。而在译文
“Riding the wind,there I would fly
yet I'm afraid the crystalline palace would be”中,“yet”与“afraid”很好的把作者苏轼心中的矛盾心理展现出来。
其次是音韵美,指的是翻译诗歌时对诗歌节奏,平仄与韵律的展现。先生在译《水调歌头》同样也展现了这一点,翻译中,“appear,year”、“sky,high,fly”、“be,me”、“play,gay”“red,shed,bed”句句押韵,对仗工整,兼顾音韵美的同时,也展现了原诗中的意境美,比如“play”和“gay”这两个词,兼顾押韵的同时也表达了词作者内心的高兴与自我陶醉之情。
最后是形美。先生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译为“Men have sorrow and joy;they part or meet again;The moon is bright or dim and she may wax or wane. ”对仗工整,并且押韵体现了音韵美。译文最后,先生用let’s us wish that man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中的Let‘s us wish来表达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给我们带来一种振奋人心之感受!
  总之,许渊冲先生在对《水调歌头》的翻译中,运用自身的经验与理论(三美论)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原词中所表现出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一场美的享受。
四、结语
  意象是客体经过主题的审美旨趣关照后呈现于主体意识中的形象,它包含了视觉,听觉,
触觉等主体感官因素,意象要提现的不仅仅是诗中的物,诗中的人,更是表达诗人的情感,亦体现诗的美。诗歌的翻译离不开对于意象的分析,优秀的译文来自于译者对于原诗词意象的深入了解,更进一步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最重要的是来自于译者对诗歌美的感受。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译者应当感受意象本身,纵览全诗,所谓通晓古今,借词字之眼看诗所言,借意象之形明诗人所意,晓万物之美。诗歌是充满了意境和美的圣地,写诗之人和译诗之人来自不同空间和时间,因此对于同一个意象必定存在不同的解释与分析,只有当译者充分发掘意象美,寻诗人之意,代诗人之“意”思情感所“象”,才能领会这诗中的“云淡风轻”和“傍花随柳”。
参考文献:
1、周汝昌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
2、余冠英选注. 三曹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二版)
3、余霞 王维民. 诗歌翻译中意象的语义场视角阐释.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5月
4、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5、邹玉玲. 诗歌鉴赏的切入点——意象. 新校园:上旬刊, 2009年8月
6、李卫丽. 中国诗歌意象赏析及翻译研究. 2016年9月
项目基金:成都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项目名称: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分析——兼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项目编号20211367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