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诗歌中的月亮寓意对比
苏轼的水调歌头—《春江花月夜》与《水调歌头》
意象,简单来说就是寓“意”于“象”,就是用客观的物象来寄托主观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将物象融入一定的诗人思想感情,是具有某些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表达,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借物抒情。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承载了许多中国人的思绪和情感,受到中国人的偏爱,也有许多人用“月”来抒发自己的精神境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片压倒全唐”,其中“月”是全诗的灵魂,几乎每两句诗就会体现一种“月”的意象,实属罕见,在《春江花月夜》中,“月”是诗人景物描写的主题,串连全文,是诗人哲学思考的凭借和离情别绪的依托。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月”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思念之情,中秋望月,思念情人,诗人将形象描绘的手法极致运用,将一轮月亮勾勒出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以此来反衬出自己豪放洒脱的风格,特别是那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运用“月”将诗人的内心世界描绘得有声有,即使相隔千里,却也能够彼此心灵感应。
两首诗都是写月,同样的也都是睹物思人,同样的都是寄情于景,都表达了诗人借“月”抒发自己情感的
一种方式。但是两者又有各自的情感表达的不同方式,《春江花月夜》主要是借景抒情,由景及情,用“春”、“江”、“花”、“月”、“夜”等景物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热情,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宽阔的水面,春潮高涨,江海互连,同时还有一
轮明月伴随而生,让诗人想起了当初离别时的誓言,渴望和亲人团聚的一种强烈愿望的表达,但是却不知亲人如今飘落到哪里,备受思亲之苦,只能寄情于月。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则是一唱三叹,韵味无穷,表达了一种无我之境,似有所怀却无法陈述,将自己的全部情感都以“月”表达出来,展现了一种景不是我一个人的,情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苏轼的一生仕途比较坎坷,这一首中秋词正是将仕途险恶的官场表达得淋漓尽致,用“月”表达手足思念之苦,更由此表达出一种忧心国家的新高度。
唐代是我国诗歌高度发展的一个年代,诗人层出不穷,“月”也是诗人抒发情感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不管是用“月”渲染凄惨孤苦的情怀,还是用“月”来表达相思之情,都基本上只是简单的一种情感的寄托。但是《春江花月夜》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两首诗是对月的升华,前者将月融入到各种景中,后者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上篇望月,下篇怀人,将“月”这一景物尽其用,都将“月”的情感抒发拨到了一种新的高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