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情感基调的变化与升华
作者:陈小婷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5年第09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是历代咏中秋诗词中最著名的作品,千百年来深为人们喜爱,流传广泛。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此词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本文主要谈谈该词中作者情感基调的变化和升华。
        一、知人论世,作者写作此词的情感基调
        苏轼的水调歌头分析这首词的情感变化,可以先从词前的题序入手。题序中清楚地交代了作者写作此词的背景,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文史资料,对作者写作此词之前的人生境况、思想脉络、情感线索作一个简单的梳理和归拢。
        题序中说的丙辰中秋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这距他遭遇御史的弹劾,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离开京城,已有六年时间,而他与弟弟子由也已经七年不曾见面。面对政治仕途的失意和思念亲人而难见,他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醉后抒怀,抒发兄弟骨肉亲情的深情思念,写作了此首词。
        二、欲归去天上做逍遥游与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
        词的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纯属神来之笔,他巧妙地化用了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其意境和用意也颇为相似。苏轼之问,仿佛陡然发之,但其意又与屈原的《天问》、李白的《把酒问月》有传承关系,笔力奇崛,排空直入,显露了诗人心中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与思考。
        紧接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两句,承前问意,天上宫阙对应明月,是何年对应几时有。应接构思奇妙,非同一般。以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姿。词面之意,是回应篇首的发问,想要乘风归至天上,去探询月宫的奥秘,实则是作者厌倦尘世间的纷扰,欲想摆脱尘世羁绊,弃绝人间,飘然仙去,出尘脱俗,飞天探月,做一个逍遥子,这几乎是作者久有的夙愿。但事到临头,词人又有些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