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散文诗二首
1.整体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2.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3.初步感知散文诗的特点。
第1课时 《金花》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玩过捉迷藏吧!有没有和父母一起玩过?(没有的同学可惜了因为你比别人少了一份甜美的回忆)藏在衣柜里偷偷看妈妈在房间里到处等到妈妈以为你走丢了打算出去时你才会跑去抱住她跟她撒娇妈妈这时肯定是生气地要打你啊骂你小坏蛋问你躲哪儿去了我敢保证你肯定一点儿都不疼还赖在妈妈怀里笑得得意呢当我读到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花》时眼前一幅接一幅地出现这些画面心里装满了幸福现在我将这首散文诗带与你们分享也希望能把幸福带到你们的心里
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阅读课文,说说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明确: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 “我〞变成金花与母亲嬉戏的画面。
2.“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
明确:妈妈      我
做祷告时-----散发香气
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拿灯去牛棚-----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目标导学二:朗读语言,体会感情
感情朗读诗歌,思考: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1.这首诗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依恋之情。
2.你认为该用什么样感情基调来朗读?
明确:该用喜悦、舒缓、温馨、深情的感情基调,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淘气。
3.结合诗歌的感情基调,请同学们用心揣摩:看看以下这几个句子如何读?
①假设我变成了一朵金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明确:要读出孩子的淘气,得意,骄傲。
②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明确:要读出母亲的焦急惦念
③“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明确:要读出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④“我不告诉你,妈妈。〞   
明确:要读出孩子的淘气、机灵、撒娇、淘气和对母亲的爱恋。
4.通过对以上句子感情的把握,你能感受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请你用“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孩子和一个__________的妈妈〞的句式来答复,并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例如:我读出了一个淘气贪玩的孩子,一位慈祥爱读书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伶俐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善良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活泼机灵的孩子,一位勤劳美丽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聪明的孩子,一位圣洁的妈妈。
  我读出了一个神奇的孩子,一位笃信宗教的妈妈。
5.再读诗歌,小组合作交流: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花呢?
明确:为了能给妈妈做点事。
〔2〕请在文中出“我〞变成金花为妈妈所做的事?
明确: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
〔3〕说说我为什么要“暗暗地〞“悄悄地〞做这些事情?
明确: 孩子懂得母亲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还瞒着妈妈。
6.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为金花?
明确:济南的冬天教案金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彩,正反映着母爱的
光辉。
7.篇末,妈妈见到孩子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这是什么口吻?
明确:因为妈妈孩子了很久,非常着急担忧,一见到孩子又惊又喜,嗔怪孩子一声不说就走,把妈妈急死了。        这是嗔怪、惊喜的口吻
8.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你发现诗歌美在哪里?
明确:表现了家庭的天伦之爱,表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圣洁。
这首诗美在亲情美,人性美,有奇妙的想象,真挚的情感,质朴的语言。
9.总结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明确:《金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诗人借助想象,设计了一个假想,“假设我变成了一朵金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儿童与他母亲“嬉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三、课后练习
请以“妈妈,假设我变成了〞来说一句话,表达你对妈妈的爱。
板书设计
金花
妈妈    我
做祷告时-----散发香气
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拿灯去牛棚-----变回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母子情深
第2课时 《荷叶·母亲》
新课导入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今天我们将有幸学习著名作家冰心的一首歌颂母爱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内容和主旨
阅读课文,答复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从父亲的朋友送我们的莲花写起?
明确:为了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引出下文。
2.作者引用祖父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暗示了莲花的象征意义。
3.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明确:两朵莲花,一红一白,一朵凋谢一朵盛开,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4.文章四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红莲呢 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请完成以下表格:
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环境
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雷声作了 
雨愈下愈大 
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
〔雨肆意地下着〕
雨势并不减退,勇敢慈怜的荷叶上聚了些水珠
红莲
开满 亭亭 〔白莲已经凋谢〕
左右攲斜
在大荷叶的覆盖下
不摇动
心境
烦闷
不适意
不宁的心绪散尽
深深地受了感动
5.出文章的主旨句。
明确:“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6.大声朗读以上主旨句,并用心思考:
①“心中的雨点〞指什么?
明确: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和坎坷磨难。
②如何理解“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明确: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时得到抚慰,在孤独时得到快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中得到幸福。
③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目标导学二:探究写作手法
总结这首诗用了什么典型的写作手法,并结合内容说明。
明确: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本文写母亲,完全使用象征手法,对雨中红莲与荷叶情态的细腻描写是本文的精彩之处,既表现了母爱的动人,也表现出女儿对母亲的深厚依恋。“母亲〞正是这样一个母爱的化身。
三、比照阅读
本文和《金花》都是表达母爱的,请从情感、语言、写作手法三个方面比较两首散文诗的异同。
板书设计
荷叶·母亲
红莲---------我                   
荷叶---------母亲
母爱      象征
可取之处
通过自主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感知内容和情感表达了语文教学的特。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课堂气氛活泼。
缺乏之处
诗歌优美,课堂语言也要优美,才能把学生的感情煽动起来今后努力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目标导航】
1.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2.通过赏析经典美文与分析习作相结合,培养想象与联想能力。
3.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1.如果让你在校园内,或在你家附近,观察一处景物,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什么新发现。把这些观察角度和观察结果写下来。字数不限。
2.出你以前的写景作文,根据“多角度描写景物〞的要求进行修改,尽量多增加一些描写角度,丰富文章的内容。不少于500字。
3.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都展现了秋天的画卷。你的家乡的秋天有哪些特有的
景象?是那饱满诱人的果实,还是金黄灿烂的田地?是天边的山岭,还是高远的蓝天?或许一片落叶让你感慨岁月的脚步声,一丝清凉让你发思古之幽情?细细观察,细细品味,从多个角度描写“家乡的秋天〞。不少于500字。
【新课导入】
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方: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写想象虚景。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景物特点能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地感受到景物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写作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全面了解景物的主要特点。
2.增加一些描写的角度,力求具体生动。
3.写秋之景,立体地感受景物之美,并适当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技法点拨】
1.立足一点,多角度观察就是选一个适宜的固定位置,变换各种视角,对景物进行观察,然后做细致描写。例如《答谢中书书》,仰观“顶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交辉〞;《观潮》,远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近看“那么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样,观景的角度各有变化,景物形态、彩、情状各不相同,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
2.移步换景,景随镜换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上下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以及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例如《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写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
3.调动感官,全面描写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调动多种感官去体味,让景物呈现出丰富瑰丽的声、、味、态;注意动态、静态
的调和,实景、虚景的互补;注意手法多样,兼顾正面与侧面等,多角度地描写景物。例如《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快乐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作者写春风的柔和,先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温暖、柔和,又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传味的特点,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风传声的特点。作者从多个角度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写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