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鹤亭记
福鼎三中 周恒荣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写景、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对比、引用历史典故的方法
3、掌握“于、当、如、从”等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的思路,让学生概括段义。
2抓住鹤与隐者的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
1隐居之乐与统治者之乐的区别
2学习两两成对、交替行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教授法、设疑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打开课本39页,看《松鹤图》。有关鹤的词语或词语,你们知道哪些?举几个。如鹤发(比喻白)、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好,精神旺)、鹤立鸡(比喻卓越出众)、驾鹤西游(鹤是长寿的象征,仙鹤,中国传统年长的人去世)“松鹤长春”、“鹤寿松龄”、 焚琴煮鹤 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风声鹤唳 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今天就来学习《放鹤亭记》
二、研读第一段
1、问:第一段与鹤有关吗?
明确:有关。写到放鹤亭
问:为什么称为放鹤亭?
明确: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解释: : 驯服      有时
问:谁建的?答:是云龙山人张君
问:为什么这里建放鹤亭?
明确:原因是⑴发洪水,搬迁。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
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解释: 山脚  明年第二年
⑵环境优美。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问:从四周环境看,有何特点?
环山围绕。当——适宜。山峦起伏与西向小口,西向小口与山人小亭,相衔相依,浑然天成,这是建亭位置的得天独厚之奇。
问:大家想想,优美的环境,或者说人们很喜欢的环境都有共同的特点,所学的文章能否列举?
明确:《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老舍《济南的冬天》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问:环境还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对四季景的变幻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
春夏之交,草木连天,长势茂盛,翠绿迷人;秋冬之际,白雪皑皑,浩月朗朗,满目生辉。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天阴还是天晴,山亭景随时变幻而多姿多彩。这是山亭景的“俯仰百变”之奇。
小结:无论是位置的选择还是景的描绘都匠心独运地营造出一方天地,这简直是一处异境,天造地设,天人合一,景优美,变幻迷离。这样一个积山川之精华,集天地之灵秀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人们居住在此将会物我两契,身世两忘,“不知今夕是何年”,犹如进入了深邃恒远的茫茫天宇。
2、齐读第一段
三、研读第二段
1、请一组学生齐读
2、问:第二段有写到鹤,有请出,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
清高、悠闲、自由、深沉、安静,超出在尘世的外面,
问:第一段中鹤的描写与这段吻合吗?
明确: 旦……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都具有共同特点:济南的冬天教案清闲洒脱,自由自在。它代表着冰清玉洁,超凡脱俗,云游世外的风神与情趣,是清闲洒脱,自由自在的隐士形象的写照。
问:第一段写景、写鹤的作用是什么?
全段叙事,由亭到境,由境到鹤,最后又归于亭——点出亭台,名为记亭,依次铺展,重点却在摹写异境和介绍山人好鹤,异境仙鹤,山亭山人,却又暗含天机,为下文议论发感张本。全程叙述头绪纷繁而错落有致。
四、布置作业:1、翻译课文2、第二段采用什么写法?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翻译句子⑴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⑵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
明确: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瞬息万变。
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
2、而→⑴甚驯而善飞    并列
      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  转折
      暮则傃东山而归    修饰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承接
二、研读第二段
1、问:第二段写鹤采用什么写法?
明确:象征,比喻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即隐居者
2、引用《易经》《诗经》上的话有何作用?
明确:就鹤说史,引用《易经》《诗经》的描写可以丰富明确鹤的内涵。
3、这段还采用什么写法?
明确: 对比对象  对比点        对比结果                        目的
对比  隐居者    好鹤  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当权者            好鹤则亡其国
4、这样照应本段哪句话?
明确:苏轼“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5、本文是写鹤,为什么写到酒,采用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明确:对比写法,周公、卫武公“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与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作用:衬托“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以酒衬鹤,推理言志。这句对比加反问,类比加递进,把文章主旨推进一层。可见,南面为君之乐确实无以易隐居之乐。
6、重点词解释
饮酒于斯亭而乐之。乐——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全其真而名后世:保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传名,名词用作动词
——爱好    ——即使    南面——面向南  ——交换
7、学生齐读本段
三、研读第三段
1、请第三、四组同学读
2、问: 安排歌以咏志一节有何作用?
明确:一为放鹤之歌,一为招鹤之歌。作用有二:一是关涉前文,歌以抒情。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作者与山人饮酒赏景,谈酒议鹤,体悟人生,从而心仪隐逸。第三自然段乃是心境澄明,兴致淋漓地纵情高歌。由亭而鹤,由酒而歌,前后勾联,浑然一体,决不是画蛇添足,而是势之歌,水到渠成,理所当然。二是歌以言志,凸现主旨。放鹤之歌歌人鹤,招鹤之歌歌鹤人。前一首言主人临风放鹤,望鹤而歌,重在歌咏仙鹤清远闲放,自由
自在,实际上也是在歌咏一种像仙鹤一样独来独往,逍遥自在的隐士风采;后一首言主人向晚招鹤,呼唤而歌,重在歌咏山人躬耕自食,素面真心。借山人呼唤仙鹤归来,表达了作者向往隐逸,醉心山林的浓郁情怀。两首歌不管是招鹤还是放鹤,不管是歌人还是歌鹤,实际上,人鹤一体,鹤是人的精神化身,人是鹤的同伴知音。借助于回环往复的歌咏形式,作者的出世隐逸之情被挥洒得淋漓尽致,也就是在读之咏之,歌之唱之的过程中,我们不知不觉走近了苏轼。
3、重点词
有是哉,是——这个道理        ——适合的地方  形容词用作名词
四:小结
《放鹤亭记》特有三:(一)叙亭记鹤头绪纷繁而错落有致,铺陈敷衍而重点突出。(二)议鹤说酒妙用对比而主旨显豁,借题发挥而情理兼备。(三)亦文亦歌浑然一体而情韵悠长,一唱三叹而荡气回肠。
五、作业
练习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ィ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选白《放鹤亭记》)
  [注释]彭城:古地名,今徐州。 (fēi):门。 适:恰好。(bēi):水边。 ィ素(sù):向,沿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 作亭于其上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故名之曰放鹤亭
  2.下列句中的或翔于云表中的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告之于帝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皆以美于徐公 D.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翻译下列句子。)
  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
  4.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交代了放鹤亭名称的由来,并具体描写了放鹤亭的特点。
  B.文段中所写之鹤很驯顺,善于高飞远翔,自由往来。
  C文段描写了异境之景的开阔与变化,为写鹤设置了背景。
  D.从文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君尽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1第二年 建造 早晨 命名(各1分) 2.B
  3.山岗山岭四面环绕,隐隐约约看上去像个大圆环 (意思对就行。)
  4.A
本文极言隐居之乐,即使是“南面之君”也不能享受到;用春秋时卫懿公因好鹤亡国、西晋时刘伶。阮籍却以嗜酒全真来证明。叙事,主,议论,次序井然;结尾仍有招隐之意。
六、参考译文
[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
  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