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课后教学反思汇总
1.春
《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 本文在“ 盼春—绘春—颂春” 的抒情中描绘出作者心中的春。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明晰本文的内涵。 本文是一篇由妙词、 佳句、 锦段构成的优美抒情散文。 从“字”的方面来说, 文中有很多多音字, 如涨、 散、 藏、 和、 晕等。 从“词”的角度来讲, 文中的语言使用得准确而妥帖, 有大量的雅词, 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 从“句”的方面来讲, 文中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 拟人、 排比等。 从“段落”布局来讲, 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 如最后三个自然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颂春, 表现出春的新、 美、 力, 用这三个比喻句单独成段构思巧妙。 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学习, 在设计教案时宜把它设计成文学欣赏课, 用读、 品、写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和感悟文章之美及其美在何处, 为何美, 从而达到锻炼与提高学生的听、 说、 读、 写能力的教学目标
2.济南的冬天
《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 篇幅短小, 构思精巧, 语言优美。 学习这样的美文, 既能让学生得到辞章之美的享受, 又可使学生得到境界之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 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 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领略济南冬天的景之美, 以及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 在课堂讨论中, 设计了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 意境美、 情感美。 在研读赏析等环节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赏析, 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学生反复研读课文, 教师在他们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适时地予以引导, 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技巧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 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进行赏读, 从而达到好的效果。
3.雨的四季
这是一篇集音韵美、 意蕴美、 境界美、 人性美于一体的美文。 因此在进行教学时, 应以读为指引, 在初读时采取师生合作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 而配乐朗读则使效果更好, 更充分地传达出美文的意蕴。 然后再对美文进行品读, 即对佳词妙句进行欣赏品析。 此环节的设置重在品味语言, 感悟文章的语言美, 并在鉴赏文章语言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为作文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4.古代诗歌四首
初中阶段重在读懂诗歌, 虽没有提出欣赏诗歌的要求, 但还要着力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其中已包含了欣赏的成分。 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 其实不然。 因为在本阶段, 培养上述两种能力旨在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并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 而不涉及意象和意境的理论, 也不要求学生认识诗歌的艺术风格。 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才能使学生学得有兴味, 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教学时, 教师的责任是启发、 诱导、 排疑解惑, 要讲得精练, 讲到点子上, 使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 要遵照“诗无达诂”的原则, 不拿自己的见解限制学生。
5.秋天的怀念
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感染。 课前先让学生对史铁生以及他的母亲的经历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 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听读时用心感受, 接着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 之后继续渲染, 引导学生深情朗读自己最感动的地方。让学生在说中得感悟。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使自己感动的句段, 并说说自己感动的原因。 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也促使学生认真体会文章语言的动人力量。
最后, 让学生在思中受熏陶。 如此安排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思考中体
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蕴含的哲理。
6.散步
七年级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增强, 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 已初步具有自主、 合作、 探究学习的能力。 但同时, 他们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能力, 对生活缺少体验, 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家庭的误导, 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观念。 因此,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 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 通过朗读、 圈画、 小组讨论、 揣摩鉴赏, 体会浓浓的亲情。
在教学方法上, 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 对亲情的感悟。 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 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通过自主、 合作、 探究的方式, 运用圈点勾画法、 品读法、 讨论法、 读与写(读与说) 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 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联系生活, 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 以外促内, 以内促外, 深入理解文本, 多角度地体察生活, 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7散文诗二首
诗歌教学中朗读是关键, 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因此在本文的学习中, 我把朗读作为教学的重点, 学生试着边朗读边背诵, 效果显著。 对于诗歌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鼓励学生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让学生模仿着写一些短小的诗句, 以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及文学修养。
8.《世说新语》二则
本课的学习主要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入手, 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 培养语感。 本课所选两篇文章内容比较简单易懂, 所以主要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的方式, 对于较难的问题, 教师则给予适当的点拨。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提起鲁迅, 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 庄重, 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 我们会发现, 那里却是另一道风景: 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 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 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 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 探索他成长的足迹。 注意在课堂中应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 不要过多限制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在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上有一个相对宽裕的
自由空间。 但在教学中仍需注意的是, 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分析要合理, 对个别难理解的语句应及时疏通, 扫清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的障碍。
10.再塑生命的人
叶圣陶先生说: “打通了语言文字, 这才可以触及作者的心。 ”在品读、 琢磨文字的过程中, 带领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相通, 引起共鸣, 这是语文教学的要点。
如何让身体健全的学生体会海伦· 凯勒学习文字的艰难, 感受学会生字以后的快乐, 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为此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情境: 让学生从教室前方闭着眼睛走回自己的座位。 在这个情境中, 学生多多少少能够感受到一点儿海伦· 凯勒学习的困难和取得进步后的喜悦。 这样, 学生在朗读文中描写海伦· 凯勒心理的句子时, 才能更好地理解海伦· 凯勒。 如果时间充裕, 还可以让学生写一段言说自己喜悦心情的心理描写。 为了避免书写内容的单调, 可提醒学生写喜悦的心情时最好不要出现“笑”这个词, 而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 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喜悦。
11.《论语》十二章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众所周知, 《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 应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 陶, 使他们在情操修养, 立身处事, 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导, 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健康坚定的价值观以及乐善好学的品格。 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练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12.纪念白求恩
我在教学上重点突显了两个环节: 查并搜集白求恩的生平事迹, 特别是感人的事例。 “晓之愈深, 理之愈明”, 这是深入理解本文情感的基础。 学生搜集整理白求恩事迹的过程, 既培养了学生查、 整合材料的能力, 又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白求恩, 并从白求恩的伟大事迹中受到精神的陶冶和启迪。 其次, 当今社会风云变幻, 并不缺乏严峻的考验,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讨论: 我们应该从白求恩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品质?
13.植树的牧羊人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 默读课文所花的时间较长, 但是对全文教学目标、 重难点的把握做到了
心中有数。 为安排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重点, 落实课时要点做好了全面的准备。 由文中所叙述人物引出对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概括, 由植树的牧羊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引出文章前后照应和鲜明对比。 由文章主题拓展到社会中也有默默“种树”的人, 预设的教学内容都完成了。 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学生先自己讨论, 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 虽然时间不长, 但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自主学习的效果还不错。 不过也存在不足之处, 如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不到位, 学生的理解不深入, 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 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等。济南的冬天教案
14.走一步, 再走一步
《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65 岁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 课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 但寓理于事、 文字浅显、 故事性强, 富有启发性。 作者通过回忆自己8 岁时的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 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 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 只要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定能克服困难。 阅读这篇文章,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 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如何对待遇到的困难挫折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种影响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 理解、 体验、 感悟等方式才能起作用。 我在案例设计时从以下三点着手, 以期达到上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