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教学随笔范⽂(通⽤13篇)
  在平平淡淡的⽇常中,⼤家⼀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般轻松。你知道什么样的随笔才是被⼤家所称赞的随笔吗?以下是店铺精⼼整理的⼩学数学教学随笔,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学数学教学随笔篇1
  有⼀个真实的例⼦,欧共体成员在⼀起研制⼤型客机,试飞阶段时,⼀些国家的⼯作⼈员照例将“精⼼保养”、“⼩⼼爱护”的字样贴在机舱的醒⽬位置上,以提醒前来试坐的顾客们处处⼩⼼,这⼏乎是全世界的⽣产商们所惯⽤的“提议”。
  ⽽德国⼈却按照⾃⼰的观念,撕去了那些提醒⼈们如何⼩⼼,如何保护的字样,请前来试坐的每⼀位顾客,对机舱内的所有设施尽可能的折腾,⽐如厕所的门,你尽量地硬拉硬拽,甚⾄摔打;对你的座位,你尽可能地摇晃,甚⾄拆卸;凡是开关、按钮、能转动的地⽅,希望你⽤最⼤的⼒⽓去扭动;抽⽔马桶、餐具、顶灯开关??你都可以以破坏式的⽅式使⽤,从⽽达到最⾼的使⽤极限。结果,凡是易损、易坏的部分都暴露了出来,最终得以加固完善。
  改变我们的观念,有些事,便会在⼀夜之间被彻底改变。
  从上⾯例⼦想到课堂教学,我们的课堂缺少什么?我们不缺少规章制度,不缺少精⼼设计,不缺少活动讨论,但总感觉课堂不够活跃,学⽣参与度不⾼,原因是什么呢?可能就在于我们的观念。我们引导学⽣按照设计按部就班的学习、记忆,思考的问题都是来⾃教师预先的“设计”,探究的活动都是教师布置的,我们就是怕学⽣出现问题。然⽽,我们静下⼼来思考:没有认知冲突的参与,主体性发挥⼜有多⼤呢?
  案例:长⽅体相对的棱有⼏条?
  内容:五年级下册《长⽅体的认识》
  教学⽚段:
  教师引导学⽣认识长⽅体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这⼀特征。
  学⽣每⼈都有⼀个长⽅体的模型(长⽅体形状的盒⼦),教师⼿中也有⼀个长⽅体模型。
  师:哪⼏条是长⽅体相对的棱呢?
  学⽣说那两条。(每个学⽣都在说,也不知说的是哪两条。)
  师:(举起模型,指着前⾯的两条边)是这两条吗?
  ⽣:对。
  师:(把模型转了⼀下,原来的上⾯到了前⾯,指着对边)这两条是不是也是相对的?
  ⽣:嗯。
  师:(再把模型转了⼀下,原来的后⾯到了前⾯,指着对边)这两条是不是也是相对的?
  ⽣:嗯。
  从学⽣的⼝⽓中听出来,学⽣有点“转”晕了,似懂⾮懂。
  师:长⽅体相对的棱有⼏条?是不是有4条?
教师随笔
  ⽣:嗯。
  学⽣还是似懂⾮懂。
  认识长⽅体有4条相对的棱是知识难点,学⽣不好理解,教师这样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的参与也是被动的,也只能是似懂⾮懂。我们如果换种观念,就让学⽣⾃⼰拿着模型上前来演⽰,相对的棱,把学⽣的思维问题暴露出来,这样会引起学⽣的认知冲突(前⾯认识相对的⾯时,相对的⾯有两个,
可能会对学⽣
  产⽣思维⼲扰,“相对”这个词就容易引起思维⼲扰,在潜意识中认为“相对”就是两个),这样的参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学⽣的理解才是最深刻的。
  ⼩学数学教学随笔篇2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的数学应⽤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解决问题的能⼒。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如何进⾏初步的分析、综合、⽐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常学习⽣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获取新的知识。
  在⼩学数学中进⾏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些教学情境,我觉得⾮常适合⼩学数学的教学⼯作。
  ⼀、设计⽣活实际、引导学⽣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学习兴趣,使学⽣对新的知识产⽣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的能动性的作⽤,从⽽挖掘学⽣的思维能⼒,培养学⽣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的实际,⼜要联系学⽣实际,进⾏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的思维能⼒⼜把数学与⽣活实际联在⼀起,使学⽣感受到⽣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极⼤的吸引,抓住了学⽣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相结合,重视学⽣⾮智⼒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思维能⼒,使学⽣积极主动寻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体作⽤,锻炼学⽣语⾔表达能⼒。达成独⽴、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平等关系,不断⿎励与赞赏学⽣,形成互动。
  ⼆、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学习欲望,促使学⽣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学⽣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学⽣的智慧能⼒,积极调动学⽣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的智⼒因素与⾮智⼒因素,使学⽣主动获取知识。
  4 、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逻辑思维⽅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运⽤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分析、⽐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定的开放性,提供⼀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进⼀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信⼼,并且⼤⼤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思维能⼒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的作⽤。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实践、⾃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法,提⾼学⽣的能⼒,使学⽣得到全⾯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
  ⼩学数学教学随笔篇3
  蓦然回⾸,⼀年的时间马上就过去了,但我记忆优先的是,刚进七⼩的那⼀刻,学校领导让我担任⼀年级数学课。我⼼想⼀年级数学对我来说太容易了,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年级好难教呀。”
  你们可知道,那天真可爱⼀年级孩⼦,刚开始上课时,根本不知道课堂上所应该遵守的纪律。上课铃响了,⽼师进到教室,他们也不知道该把书拿出来,坐好准备上课,⽽是需要⽼师⼀次⼜⼀次的提醒,等⼤家都坐好了,时间不觉已过了七、⼋分钟。上不了⼏分钟,⼜有学⽣开始动了。然后⼜需要整顿纪律,刚开始我会批评捣蛋的学⽣,“某某同学,你在⼲什么?上课不许讲话,你知道你不但⾃⼰没听到课,还影响了别⼈吗?”听了我的话,我想如果是⾼年级的学⽣,⼀定会不好意思,马上坐好了,可是对于⼀年级刚⼊学的学⽣来讲,这句话简直是对⽜弹琴,⼀点作⽤也没
有,他依然我⾏我素,根本没把我放在眼⾥。我⽓极了,叫他站起来听,他却⽤很⽆辜的眼神看着我。⽽这时,别的学⽣⼜坐不住了……就是这样在整顿纪律和教学知识相间的过程中度过的。⼀节课上下来,真是腰酸背痛,⼀个字“累”!想不到⼀年级这么难教呀。
  于是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握好⼀年级的课堂纪律,通过向我们的组长赵彩梅⽼师和其他⽼师讨教经验以及多次试验,我觉得⼀年级的孩⼦特别喜欢被表扬,同样是有同学不遵守纪律,如果我⽤表扬表现好的同学来引起他注意,⽐⽤批评他的⽅法要有效得多。此外我还准备了很多⼩红花、⼩星星、糖果、奖状等,⽤来奖给表现好的学⽣,以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有时做题⽬我会⽤⼩组⽐赛的⽅法来调整课堂纪律,效果也不错。不论是纪律⽅⾯,还是发⾔⽅⾯,哪个同学表现得好就给他所在的这⼀组加⼀颗星,如果哪个同学不遵守纪律就给他这组打个叉,下课后,⼀个叉抵⼀颗星,看哪组的星最多,这组就是胜利者。我会在⿊板上画⼀个礼物送给他们或者给他们⼀些⼩奖励,这样⼀来,他们觉
得⾮常光荣,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越来越有所提⾼。上课纪律⼀天天好起来了,我上课也觉得轻松多了,教学效果也不断提⾼了,不知不觉中,我的收获渐渐的多起来了。  此时我想告诉⼤家的是:⼀年级的孩⼦是天真可爱的,作为⽼师,我们要把他们当成⾃⼰的孩⼦那样去爱他们,要⽤赞美的眼光去看他们,让他们充满⾃信地学习。
  ⼩学数学教学随笔篇4
  作为⼀名新进⼩学数学⽼师,到校⼯作也有⼀个⽉的时间了,以下是我这⼀个⽉⾥对⼯作的感想。
  说实话,⼀开始⾃⼰以为做⼀名⼩学⽼师是很容易的事情,每天陪着⼩孩⼦们玩玩,上上课把内容教教就可以了。⼯作了这⼀个⽉,发现现实跟我想的完全不同,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能上上课,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能把知识很好的讲授给⾃⼰的学⽣。
  上课之前的备课,虽然我也从没落下过,但是在课上总能到⾃⼰准备不到的地⽅,作为⼀名⼩学⼆年级数学⽼师,讲授的知识对我来说⾮常简单,但是我觉得备课还是要从学⽣的⾓度来备课,即使再简单的内容我也要把它咀嚼透,⽤⼆年级学⽣能理解的⽅式来授课。
  现在的教学讲究教和学,怎样教和让学⽣怎样学同样重要。⽽且现在在⼩学都强调⽼师要少讲,让学⽣⾃主探究,培养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把课堂让给学⽣,那么学⽣怎样来学就很重要。在
这⽅⾯我觉得我之前做的还不够好,没有把⾃⼰定位在⼀个引导者的⾝份上,要让学⽣学会怎样去学习⽽不是让学⽣怎样去接受。
  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教师同样也要与时俱进,⼗年⼋年之前或者更早以前,学⽣不听课,⽼师可以⽤强制⼿段让学⽣听,俗话说得好:强扭的⽠不甜,即便这样学⽣听了,孩⼦们的⼼思也没在知识上。所以,当下在课堂上怎样吸引孩⼦注意⼒,怎样让孩⼦的精神集中在⽼师⾝上也是⼀门学问。在我这⼀个⽉的上课中,经常遇到孩⼦在上课的时候开⼩差、忙别的,我就在想,要想让学⽣听你讲的那么你讲的要⽐他忙的或者他想的要更有趣,更能吸引他,孩⼦们才会把精⼒放到你⾝上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这将是我以后⼯作中的⼀个⽬标,或者说是暂时的⽬标。
  之前⼀段时间,我在⼯作上出现的问题各位和我⼀起⼯作的前辈、同事也给我指出来了,那么我就要努⼒改正,转变⾃⼰的授课⽅式,从⼩学⽣的⾓度去看课堂,去看知识。在今后的⼯作中我相信我会做的更好、做的更像⼀名⼩学⽼师。
  ⼩学数学教学随笔篇5
  现⾏的数学教学⼤纲中,智⼒因素和⾮智⼒因素这两条⾛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了相当重要的程度。笔者⼏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智⼒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智⼒的发展,培养好学⽣的⾮智⼒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应⼿。就此,本⼈想谈⼀点浅见,以待指教。
  ⼀、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兴趣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理倾向设法转化为⼀种积极的真正兴趣,⽆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设计育⼈情境,内化学⽣情感,使⽣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学⽣的⼼理和⽣理的活动能量,从⽽提⾼⼯作和学习效率。学⽣听课也伴随⼀定的情感,⽽学⽣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使每⼀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掌握知识的⼀种认知过程;努⼒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法。努⼒使学⽣不仅长知识,能⼒也得到训陈和培养。⽽且从⼩就能受到⼀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法的教育,这对提⾼学⽣的素质⽆疑帮助很⼤。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前的教科书不同于⼀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精
⼼设计和加⼯,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那种令⼈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本来丰满的⾯容,准新知识的⽣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不仅获得真理的条⽂,⽽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与⼈、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之间的活⽣⽣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头脑⾥没有⼀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定是既没有⽣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的知识形成⽹络,更谈不上让学⽣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我们教学⽔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也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学⽣不是靠我们头脑⾥的数学思想⽅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是靠我们教师把⾃⼰的思想变为⾏为。学⽣是通过我们的语⾔、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在学习中的主体作⽤能否得到最⼤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
很好地加⼯、处理,不能把理解地落实在⾃⼰地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很好地设计,那么,对学⽣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段,把教师地思维内容转化为学⽣地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师去启发学⽣。如果教师只停留在⾃⼰理解,⽽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定不好。因此,我⾮常重视在提⾼⾃⼰驾驭教材能⼒地同时,提⾼课堂教学地设计能⼒,努⼒使⾃⼰地思想⽅法很好地体现在⾃⼰地教学过程中,努⼒使⾃⼰真正成为课本与学⽣之间地活⽣⽣地中介。只有这样,学⽣才能通过⽼师地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地知识,具备该具备地各种能⼒,提⾼应有地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地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是提⾼课堂教学效益地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设计⼀个⼴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的思想⽅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提⾼他们的数学素养,全⾯完成⼩学数学教育任务。
  ⼩学数学教学随笔篇6
  如何导⼊新课激发学⽣兴趣
  数学作为开发⼈脑资源,培养创造⼒的主⼒学科,对课堂氛围,学⽣集中精⼒,进⼊⾓⾊的速度要求尤其⾼,数学课的导⼊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进⼊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学习⾼潮作准备。
  ⼀、⽤悬念导⼊
  在导⼊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师先写出⼀个数“321”,问学⽣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回答:“能!”接着⽼师让每个学⽣⾃⼰准备⼀个多位数,先⾃⼰计算⼀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师,每个同学报⼀个数,看⽼师不⽤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氛⼗分活跃,⼤家似乎都想来考倒⽼师。但⽼师对学⽣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们感到⼗分惊讶。接着,⽼师进⼀步质疑:“你们⾃⼰不⽤计算,能准确地⼀眼就看出⼀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们⼀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们最⼤的愿望。
  ⼆、巧⽤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巧⽤旧知导⼊新课,常能收到良好
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分之
⼏”时,⽼师先给同学们讲⼀段“孙悟空分⽉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位卖⽉饼的.⽼爷爷,望着那⾹喷喷的⽉饼,孙悟空和猪⼋戒谗得直流⼝⽔。⽼爷爷说:“你们要吃⽉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饼,说:“四个⽉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得⼏个?”两⼈很快答出。然后⼜拿出两个⽉饼平均分给两⼈。最后他拿出⼀个⽉饼问:“⼀个⽉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得⼏个?”悟空和⼋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个数表⽰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戒。这⾥利⽤学⽣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能“发”,激起了学⽣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教具导⼊
  ⼉童地世界是独特地。教学伊始,有⽬地地引导学⽣观察⾃⼰熟悉地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地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地观察能⼒和应⽤数学能⼒。例如:在教学“⾓地初步认识”时,先出⽰红领⼱、五⾓星、学校地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从⾃⼰熟悉地⽇常⽣活中来寻⾓。在教学“⽐地意义”时,⽼师出⽰⼀⾯国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0⽉1⽇是我们中华⼈民共和国成⽴55周年。这是⼀⾯国旗,它地长是3分⽶,宽是2分⽶”。然后再引出⽐地意义。这⾥,既对学⽣进⾏了爱国主义教育,师⽣共同营造出⽆⽐⾃豪地“愉悦”氛围,同时,美丽地国旗也使学⽣受了艺术美地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乐等。教学有法,教⽆定法。这⼀切都要围绕⼀个⽬标,那就是为学⽣学习新知创造⼀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学习的兴趣,唤起学⽣学习的⾃觉性和创造性,让学⽣愿学、善学、乐学。
  ⼩学数学教学随笔篇7
  数学是⼀门⾮常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导致课堂⽓氛压抑,学⽣乏味⽆趣,教学效果低下。但是⼀定要切实上好⼀节好的数学课,让学⽣听得有趣、学得轻松是⼀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好了,就能⾼度激发学⽣的求知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常的活跃。那么怎样导⼊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最好是⾛近⼩学⽣的⽣活,从他们⾝边的⼀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些题型、或引⽤⼀些数字、或改编⼀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教学,学⽣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的学习兴趣⾼,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我校开展学科教学公开课,我们有幸听了宋⼩平⽼师的⼀节数学课,她精彩的导⼊⼀下⼦把学⽣兴趣激发起来。本来是上⼀节枯燥的数学课,却让她⽤优美⾃然的语⾔把学⽣带⼊⼀个神奇的境界。整节课学⽣⾃始⾄终情绪⾼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课堂⽓氛宽松,不知不觉⼀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学习热情也很⾼。
  我们的数学源于⽣活⽤于丰富多彩的⽣活,或许不同的⽼师有不同的数学导⼊⽅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活中去,⽤来解决⽣活中的⼀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活,学⽣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也能够对数学产⽣更⼤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跟着教师⾛,⽽应是关注学⽣的⼀⾔⼀语,把⾃⼰视为学⽣中的⼀员,这样,根据学⽣⾃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与创新,提⾼⼩学⽣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学数学教学随笔篇8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积极的⾮智⼒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智⼒的发展,⽽且在现⾏的数学教学⼤纲中,智⼒因素和⾮智⼒因素都已经提⾼到相当重要的程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智⼒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的⽣活实际,从学⽣的⽣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学⽣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创设各种⽅式的
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培养师⽣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潜能,使学⽣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性化⽅⾯发展,允许学⽣有想法,⿎励学⽣说出⾃⼰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激励学⽣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说出⾃⼰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发现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的结论强加给学⽣。这样师⽣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积极的情感能提⾼学⽣的⼼理和⽣理的活动能量,从⽽提⾼思维和学习潜能。学⽣听课也伴随⼀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以上两点看似简单,却不是⼀两天能做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尽⼼尽⼒的培养学⽣的学习兴趣,在⽣活上多关⼼学⽣,拉进师⽣距离,相信学⽣定能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到更多,他们学习的进步才是我们最⼤的成功。
  ⼩学数学教学随笔篇9
  ⾛进学⽣⽣活,让学⽣感悟数学的价值。⼒求做到数学源于⽣活,并⽤于⽣活,让学⽣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边,⽣活中处处要⽤到数学,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内需
  ⼩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通过追根寻源到其知识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明⽩数学知识从何处产⽣,为什么会产⽣。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就会产⽣⼀种内在的学习动⼒。
  (⼆)利⽤⽣活原型帮助学⽣建构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学⽣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理特征之间的⽭盾,是造成许多学⽣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其实,佷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活中寻并合理利⽤它的“原型”进⾏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的学习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三)⽤于现实⽣活领略数学风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解知识从哪⾥来,更要让学⽣知道往何处去,并能灵活运⽤这些知识顺利地解决“怎样去”的问题,这也是学⽣学习数学的最终⽬的和归宿。
  ⼩学数学教学随笔篇10
  本学期的教学真是问题不断,前⼀阵⼦是简便计算,好不容易将这⼀内容处理完,还没有过⼏天清闲⽇⼦,问题⼜出现,弄得我真有点招架不住。
  这次的问题是名数的互化,这节内容,原义教版教材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现在使⽤的⼈教版新教材将这⼀内容下放到四年级下册,以《⽣活中的⼩数》引出名数的改写,其实质内容并没有多⼤的改变。教学中,我通过实例“⽐⾼矮”,引出统⼀单位进⾏⽐较的必要,接着以⾃主探索的⽅式引导学⽣出名数改写的⽅法,课堂教学效果⾮常好。可⼀到练习环节问题还是接踵⽽⾄:第⼀次练习,17道题,全对的只有5⼈,占全班⼈数的1/12,只做对3题以下的有近10⼈,占全班⼈数的1/6;考虑到练习的效果差,第⼆节课⼜进⾏了对⽐练习,再次通过对⽐让学⽣发现⾼级单位的名数与低级单位的名数互相转化的特点,随后⼜进⾏了第⼆次练习,共练习了24道题,全对的8⼈,约占全班⼈数的1/7,只做对3题以下的有7⼈,约占全班⼈数的1/8;针对这7⼈的特殊情况,我利⽤了近两节课的时间进⾏了⼀对⼀的专项辅导:了解他们的错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法,不过这时的辅导是传授式的辅导。经过辅导发现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单位间的进率模糊不清;⼆、分不清到底属于哪种转化:是⾼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还是低级单位转化成⾼级单位;三、不能正确的移动⼩数点。其中第⼀类错误居多,后两类错误经过单独辅导⼤部分学⽣已经没有困难。上周末,⼜进⾏了第三次练习,相⽐较前两次单独的名数转化,这次的练习难度更⼤,有这样⼀些内容:(按从⼩到⼤排列)904千克、9吨4千克、9400千克、;0.72分⽶、7⽶2分⽶、7.02分⽶、0.72⽶;5.05平⽅厘⽶、0.505平⽅分⽶、505平⽅厘⽶。可这次课堂练习的效果还是不容乐观,全班有⼀半以上的学⽣出现了错误,由于错误⾯⽐较⼤,今天我⼜⽤了近20分钟的时间和学⽣共同分析这三道题,学⽣的课堂表现总体来说还不错,可随后的订正还是让我哭笑不得,出现同样问题的学⽣有近15⼈,主要分不清9吨4千克、9.04吨;7.02分⽶、
0.72⽶;0.505平⽅分⽶、505平⽅厘⽶这⼏个数的⼤⼩,最后实在没有办法解决,我只好圈出容易错的地⽅,要求他们先转化单位再⽐较,⼀直到放学,还有5个学⽣没有过关。
  经过三次练习与不断的辅导发现,与以往的错误相⽐,这次的错因并不是学⽣没有掌握⽅法,⽽是他们不会⽤⽅法,⽐如:分不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针对这⼀情况,每出现⼀次错误我都要反复地问着同样的问题:哪个是⾼级单位的名数,哪个是低级单位的名数?⼤部分学⽣经过不断的提醒,都能顺利的到⽅法,可问题还是不能解决,单位间的进率⼜会出错,致使错误不断。
  可既然本册安排了这⼀教学内容,就有必要让每个学⽣掌握它,如何解决,怎么解决,我⼼⾥乱成⼀团⿇,就在准备回家的路上,我想到了能不能将学过的单位进⾏整理,让学⽣背⼀背,情况是不是会有好转,可这⼀想法很快⼜被⾃⼰否定了,是因为我不愿意⾃⼰的学⽣成为死记硬背的机械。如果明天错误依旧,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是继续还是放弃?
  ⼩学数学教学随笔篇11
  数学看似严肃、枯燥,尤其在课堂教学中不如语⽂课堂⽣动、丰富,不如语⽂课富有感情⾊彩。但如果⽤⼼上好⼀节数学课,仍会让你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快乐。学⽣学得也轻松,⾃然⽽然地愿意上数学课。要让学⽣愿意上数学课⼀定要从激发学⽣的学习兴趣⼊⼿。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有了兴趣,才能认真地对待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如何激发学⽣学习数学的兴趣,⼀直是许多数学⽼师关注的问题。
根据⼏年来数学教学的经历谈⼏点⾃⼰的看法
  第⼀、要让学⽣对数学感兴趣,⾸先⽼师必须对⾃⼰所教学科感兴趣,⾃然就带动了学⽣上数学课的兴趣。这就要求⽼师作⼀名⽤⼼的⽼师,利⽤⼀切可利⽤的细节激发学⽣兴趣。⽐如数学课本中的“你知道吗”,从中有很多常识,如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它是怎样传到中国的?⼈的⼼脏⼀年要跳多少次?诸如这类的问题学⽣也是很感兴趣的,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给孩⼦们,他们会被数学课的丰富⽽吸引,⾃然对数学课就产⽣了兴趣。
  第⼆,从⽣活中捕捉数学,让学⽣觉得数学课堂很亲切,很有⽤处,⽽不是枯燥的数字累积。数学源于⽣活,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便于操作,容易理解。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源于⽣活,⽣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活实际,且运⽤于⽣活实际:所以,数学⽼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沟通⽣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熟悉的⽣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活中的数学问题,运⽤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研究性学习。⽐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真正让学⽣⾃⼰动⼿量⾝边的物体,⽤⾃⼰⾝体部位作测量⼯具测量或估计路程的远近或物体的⼤⼩长短。还有,在学习统筹⽅法和等量代换时不防让学⽣亲⾃体验⼀下它们在⽣活中的作⽤,完全可以在课堂上让学⽣动⼿做⼀做,换⼀换。
  要让数学课⾛进⽣活并不难,只要我们⽤⼼去琢磨,⾃⼰先⽤⼼去体会⽣活中的数学,就能引导我们的学⽣在⽣活中去⽤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然也就爱学数学,爱上数学课。
  第三,注重学⽣的学习感受,让学⽣作课堂的主⼈。
  课堂上真正以学⽣为主体,每⼀个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应该做到:学⽣能做的⼀定让学⽣做,学⽣能说的⼀定让学⽣说。这样,才能体现学⽣是学习的主⼈,⽼师是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不是全部知识的“统帅”,全部知识都要由⽼师⼀个⼈来和盘托出,学⽣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学⽣⾃然不会产⽣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新,探究了。另外在教学中,⽼师应当经常给学⽣提供能引起观察、研究的环境,善于提出⼀些学⽣既熟悉⽽⼜不能⽴刻解决的问题,引导他们⾃⼰去发现和寻问题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多给学⽣⼀些研究的机会,多⼀些成功的体验、收获的快乐。
  总之,课堂应该是富有魅⼒的地⽅;课堂应该是学⽣获得⾃信的地⽅;课堂应该是师⽣智慧碰撞的地⽅;课堂应该是焕发出⽣命活⼒的地⽅。只要我们⽤⼼去教学,相信会有这样的课堂,让我们都为有这样的课堂⽽努⼒吧!
  ⼩学数学教学随笔篇12
  粗⼼是每个⼈都会犯的错,不仅仅是孩⼦⾝上存在的⽑病,在我们这些成年⼈⾝上也或多或少地有存在。只不过粗⼼的⽑病在孩⼦⾝上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我们经常会见到家长之间会问道:孩⼦粗⼼怎么办?每当我们翻开孩⼦的作业本或者试卷的时候,看见出错的地⽅很多都是⼀些最简单最基本
的题⽬,甚⾄还有漏题没有做。于是⽗母有的苦⼝婆⼼进⾏矫正,有的⼤发雷霆训斥,⽽孩⼦却依然故我毫⽆改进,家长们也是伤透了脑筋。
  实际上,孩⼦粗⼼是有原因的。
  第⼀、没法集中注意⼒
  粗⼼是与注意⼒密切相关的。注意⼒⽐较差的孩⼦,在视知觉收到的信息传⼊⼤脑进⾏分析时,信息很容易受到⼲扰,就容易出现错误、遗漏或遗失,从⽽导致粗⼼。研究表明,⼤多数在⾛路前没有充分爬过的孩⼦,在⼩学⼀⼆年级学习中都会出现注意⼒不集中、⾝体的协调性差,从⽣理层⾯上来分析,难以甚⾄不能有效控制⾃⼰的⾏动,妨碍了他们从外部世界获取有⽤的信息,许多感官信息未能传递到⼤脑,以⾄于出现视⽽不见、听⽽不闻的现象。
  视知觉不是视觉,是把眼睛将所看到的信息传递到⼤脑,对看到的信息进⾏加⼯的⼀种能⼒。有的孩⼦把69写成96;有的孩⼦总把⼗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对位不齐;有的孩⼦答案计算正确,抄写时却抄错了。这些或多或少的问题,都与孩⼦的视知觉能⼒有关。
  孩⼦的视知觉能⼒因⼈⽽异。当⼀个孩⼦的视知觉能⼒达不到同龄孩⼦的⽔平,这就会导致粗⼼现象的出现。
  第⼆、知识点掌握不全⾯,造成认知不清
  ⽐如⼀些孩⼦对学习新知识不够重视,重点难点浑然不知,西⽠芝⿇分不清,眉⽑胡⼦⼀把抓,知识点的掌握上凌乱⽆序,⽅法点的理解上⼀知半解,不能讲⼀个个的知识点,连接成⼀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说起来懂了,具体却⼜讲不明⽩,如果课后不及时巩固复习,学到的零散知识很快就会忘记。因此作业考试中必然出现差错和漏洞。另外,在数学学习中,有的孩⼦由于对事物感知能⼒差,再加上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都很强,这些孩⼦不能清晰准确掌握数学概念法则。如果对待这些差错和漏洞的态度是⿇⽊不仁、放任⾃流、敷衍了事,差错就会越来越多,漏洞就会越来越⼤。这样的知识状况就会对以后新知识的学习造成障碍,结果可想⽽知。
  那我们⼜要如何正确纠正孩⼦的粗⼼问题呢?
  了解了粗⼼的真正原因后,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孩⼦进⾏纠正,简单的重复练习势必会引起学⽣的厌学情绪,以及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同时迁移到学习中,能够有效的减少上⾯提到的各种粗⼼现象。
  第⼀,强化孩⼦的责任⼼。责任⼼是做好⼀件事情的前提,可以说如果没有责任⼼,对什么事情都敷衍塞责,马虎了事,必然做不好。有了责任⼼以后,才会谨慎从事,细致认真,不敢有半点⼉懈怠。要培养⼉童的责任⼼,家长光靠说教不⾏,还得⾝体⼒⾏,亲⾃做⽰范,严格要求⾃⼰,要求孩⼦做到的事情,家长⾃⼰必须⾸先做到。我们想想⼀下,⼀个懒散的⽗母会培养出严谨细致、富于责任感
的孩⼦。具体来说,在家⾥可以给⼉童安排⼀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负责扫地或洗碗或者洗⾃⼰的袜⼦之类,⼲好了给予⿎励或奖励,⼲不好家长不能客⽓,应要求他重来⼀遍,直⾄⼲好为⽌。总之,就是让他负起责任来。长期坚持下来,持之以恒,孩⼦的责任⼼会⼤⼤增强。
  第⼆、培养集中精⼒的好习惯。有的家长,不管孩⼦是不是正在学习,都把电视机开着,或者⾃⼰打牌搓⿇将,这些做法都会造成对孩⼦的⼲扰,使他不能集中精⼒去学习;还有的孩⼦放学回家以后,总是先打开电视,然后边看边写作业,或者⽿朵上戴着⽿机,⼀边摇头晃脑地唱着歌,⼀边做习题。久⽽久之便养成了⼀⼼⼆⽤的不良习惯,这样作业出错的概率会⼤很多,效率也不⾼,作业半天都做不完。另外,我们要多带孩⼦参加⼀些游戏活动、适当的体育运动或玩乐,在做活动、运动或玩乐中时也要求孩⼦集中精⼒,充分释放孩⼦的天性,做到劳逸结合,同时让孩⼦明⽩集中精⼒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
  第三、保持耐⼼。对孩⼦粗⼼这个⽑病,做家长的千万急不得,我很理解⼀些家长的⼼情。我的孩⼦也有粗⼼这样的⽑病。记得上个⽉,孩⼦数学测试做漏了题,扣了3分,被⽼师加倍罚分,共扣了6分,孩⼦⼼⾥很难过,抱着陈⽼师伤伤⼼⼼地哭,我们知道后反⽽安慰孩⼦,和她⼀起分析原因,查不⾜。后来⼀段时间,情况有所好转。但是上星期测验,⼜有⼀道题忘记做,被扣罚了1分。这说明孩⼦在改正粗⼼的⽑病中会有反复。我们也曾经给孩⼦讲,粗⼼说带来的后果。孩⼦也开始渐渐明⽩道理了。但是我们⼀定要给孩⼦时间。特别是千万不要打孩⼦,体罚孩⼦。它会带来⾮常负⾯的后果。
因为你的⾏为不是在纠正,反⽽是强化。尽管孩⼦当⾯承认了错误,收到了⼀时之效,但管不了多久,孩⼦⼜会故态重⽣,为什么呢?那是孩⼦没有真正⼊脑、⼊⼼,所以持续时间就短。因此对孩⼦粗⼼的⽑病保持⾜够的耐⼼,不迁就,不粗暴。这样,你就能够通
过改变孩⼦的⾏为来改变他的习惯以⾄于最后改变个性。⽇积⽉累,你会发现孩⼦的粗⼼渐渐减少。
  ⾃⼰能认识到,却⽆法改过来,⼼理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真希望⼴⼤教师和家长在正确认识“数学障碍”的同时,对粗⼼的学⽣,⽼师应该想设法改进⼀些,帮助粗⼼学⽣各⽅⾯。
  ⼩学数学教学随笔篇13
  学习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学习能⼒。就如托勒密曾说“未来的⽂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是没有学会学习的⼈”。⼩学数学的新课程改⾰要要求师⽣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将学⽣从能够“学会知识”向能够“会学知识”转化,促进了学⽣的⾃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更多地强调学⽣的⾃主、合作、探究学习⽅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也进⼀步突出了学⽣实践操作性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活动性,学⽣的学习材料上贴近了学⽣的实际⽣活,可以做到让学⽣的⾃主参与学习,让学⽣在体验中去观察、思考、计算、实验、再观察、⽐较、归纳等,在独⽴思考的
基础上再与同伴合作交流,⾃主获取知识。这样强调了学⽣的学习主体性,有利于发展学⽣的⾃主学习和创造能⼒,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在实践的过程中,⾸先要设计好学⽣“⾃学”的指导⽬标。在课前教师要向学⽣宣布明确的学习⽬标,从⽽让学⽣在⾃学过程中有⼀个明确的⽅向,学⽣“⾃学”才能有的放⽮地进⾏下去,从实验、观察、对⽐等学习过程中学会努⼒寻求答案,并在寻求答案和学习过程中⾃主地与同伴交流,提出⾃⼰的见解与同伴讨论,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或是疑问来解决这个过程中的问题,同时也能够为教师的引导提供依据,这就形成⽼师与学⽣之间的良好沟通循环环境。
  另外,要多⿎励学⽣认真⾃学,积极思考、交流。在⽼师提出的学习⽬标下,同学之间可以形成相应的学习竞赛⼩组,对⽐学习经验和结论,进⼀步促进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及时表扬和⿎励学⽣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引导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对学⽣学习⽬标的追问引发学⽣的不同见解,课堂⽓氛也会因此活跃起来,要知道每个学⽣都有表现⾃⼰的欲望,他们会毫⽆保留地向同学展现⾃⼰的思考和学习所得,当得到肯定时,他们会喜形于⾊享受成功的快乐;当他们的理解偏差得不到师⽣认同甚⾄被反对时,他们就会静下⼼来认真倾听讲解,重新对知识加以理解认识。  再者,就是要发现学⽣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让⼤家分享其创新过程和所得结果,⿎励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以此逐渐提⾼学⽣的⾃学能⼒。与此同时去加强学困⽣的辅导,教
师要认真巡视,除了注意收集错例外,还要对学困⽣适当地进⾏辅导,辅导的⽅式可以采取“⽣⽣互动(⼀帮⼀)”与“教师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式进⾏,这样可以让学困⽣在⾃学过程中,把最基础的知识加以理解、记忆,使得学困⽣也能在课堂上尽量地多学知识,少带学习帐。
  通过激发学⽣的⾃学能⼒,教师把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让他们获得⾃主学习的机会,也是对学⽣求知天性的释放,这也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
【⼩学数学教学随笔范⽂(通⽤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