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北宋 苏轼《月饼
释义:吃这小小的月饼就像吃着月亮一样,中间有酥酥甜甜的味道。安安静静的品尝,因为太过想念故乡,流下的眼泪都把手巾弄湿了。
2、饼儿圆与月儿如,更兆嘉祥食有余,多感外家爱护意,年年例又贶双鱼。--近代 施景琛《中秋词》
释义:月饼形状圆圆的就好像圆圆的月亮,日子过的是越来越好了,外祖父或者舅父母送给晚辈有双鲤形状的圆饼。
3、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清代末 沈兆褆《吉林纪事诗》
释义:中秋时候把新鲜的瓜果等摆列在晶莹的盘子中,中秋的月亮看起来很清寒就像月饼一样圆。
桂魄比喻指月亮。中秋节一家人不出门在一起聚餐,要和中秋的明月一同来个大团圆。
4、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幡然嫦娥窃药手,奔入广寒归不得。 -- 清彭蕴章《
幽州土风俗》
释义:月饼上的图案多种多样,有“月中蟾兔”、“嫦娥奔月”之类的装饰性图案,不禁让人想起嫦娥奔月的悲伤故事。
5、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清 袁景澜《咏月饼》
释义:用各种特殊的模具制作出来的月饼,名称也各式各样,是菜单上的亮点。因为月饼师傅的巧心,使月饼看起来同月亮一样美丽。
3.苏轼月饼古诗意思
写月亮的诗句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1] [2]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