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网页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后记
□吴华亮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体会微雕大师王叔远精巧的艺术匠心和精湛的雕刻技术;
2.品味语言,认识作者魏学洢精准的文字捕捉和语言表现能力;
3.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卓越成就,激发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体会雕刻家精妙的想象力与精巧的艺术构思;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难点
体会王叔远艺术匠心、人文彩和文化底蕴,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古代工艺美术卓越成就。
核舟记课件教学方法
诵读法,课堂拍卖,集体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实验情况
多媒体;课件;延伸资料;画笔橡皮泥(学生自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了解核舟原型
此核舟作品题材是什么?(苏轼泛舟游赤壁)
同游览者有谁?(苏轼、黄庭坚、佛印)
主角是谁?(苏轼)
苏轼被贬黄州,内心苦闷,经常借游山玩水排遣忧愁,曾多次携同好友泛舟赤壁。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几乎可以与王羲之等文人的兰亭雅集相提并论,苏轼也由此创作了许多优美诗文,《赤壁赋》是其中典型代表。王叔远是明朝人,以此为题材雕刻了一个核舟。与他同时代的魏学洢欣赏了他的作品,深为叹服,赞曰:“技亦灵怪也哉”。我们今天学习《核舟记》,就要通过这篇作品及其所述的艺术原型,一方面看看王叔远在雕刻核舟艺术上的成就,另一方面看看魏学洢在描写核舟上的成就。
二、化身王叔远:每一个同学都是设计大师
1.品读原文,进行艺术构思
教师出示《赤壁赋》选段的译文,让学生品读,为其设计一件能体现苏轼与客精神状态的雕塑作品,并请同学上讲台表演自己的创意,有美术基础的同学可以画简图,甚至用橡皮泥捏自己的创意。
(此一环节可以在本课的第一课时由老师先布置,给同学们更多的创意时间)
(设计意图:出示《赤壁赋》选文译文和背景,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王叔远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过程,既要表现出原型的精神气质,也要留给自己艺术创作的发挥空间。同时也是为了下一个教学环节服务,要求学生把自己还原成艺术大师王叔远,设计一个雕塑作品,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王叔远核舟作品的艺术价值。)
参考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诵《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越过一望无际白茫茫的江面。船儿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
2.现场拍卖,评价核舟卖点
从同学们设计的优秀核舟作品挑选一两个出来,把它们和王叔远的作品一起拍卖,营造热烈的课堂研讨气氛,让他们重点阐释核舟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实施方法,每位同学都在课前发放了面值不等的拍卖券,可用于此环节。)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是同学们和王叔远的核舟作品进行艺术鉴赏的过程,以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23
学语文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