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舟记》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重点难点:
1.积累并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介绍作者
二、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一)听范读,难点。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标注易错字音和句
子停顿)
1.学生展示自己勾画的易错字音,教师补充。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
戌(xū)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qū)右臂倚(yǐ)
2.学生展示自己发现的容易停顿错误的句子,教师补充。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二)读课文,译句子。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核舟记课件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3.教师出示重点句子,学生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盖大苏泛赤壁云。
刻的是苏东坡泛游赤壁的故事。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看课文,理词意
1.小组分工整理本课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2.代表小组投影整理内容,增添不足,删减错误。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一)问题索引,交流分享
教师出示问题:“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
了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
(二)绘制示意图
1.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
2.小组内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投影展示,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教师总结,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四、探究思考,辨明顺序
(一)辨明说明顺序
1.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2.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二)探究思考
1.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2.学生试着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五、总结
《核舟记》作为一篇介绍工艺品的经典说明文,写得非常出,在文章布局结构和说明顺序安排上,都处处为体现“核舟”特点服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同学们可以在写作中借鉴它布局谋篇的方法。
六、作业
选择一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总-分-总,中-前-后)写一篇说明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