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
核舟记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⑵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技能目标:
⑴ 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⑵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难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情分
学生已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应很容易完成。
教学准
课件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一、课前检测:
二、出示学习建议,自主学习。
三、同层展示,评星
四、小组交流,异质帮扶
五、、师生探究
一)学习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悟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武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二)学习第四段
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十量词十名词”的格局不同。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揖比喻:居右者谁会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沪上有壶。
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 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揖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辑同于无揖,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六、课堂小结,课堂检测。
七、布置作业。
个人备课
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尝贻余核舟一 (总)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为舱 船尾横卧一楫
    (居左)(居中)(居右)边(分)
鲁直  苏轼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通计一舟 (总)
反思与重建
1、课前检测题: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奇巧(  )2.罔不因势象形(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
课堂检测题: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三、作业设置:
1、背诵课文第三段(选做)
2、同步训练(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