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课文解析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注释】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奇异、罕见。曰:叫。为:动词,做。这里指雕刻。宫室:宫殿,房屋。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以至:一直到。罔(wǎng)不:无不、全都。因:就着,顺着。象:模仿。各:各个。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曾经赠给我用果核雕刻的一只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注释】尝:曾经。贻(yí):赠。核:果核。舟一:一(只)船。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大苏:苏轼。人称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为“大苏”“小苏”。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段析】“奇巧”,突出雕刻技艺的特点。
“能以径寸之木,为官室……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很广,可见王叔远的技艺精湛和成就之多;“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
第一段是第一部分: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属于总说部分。
(①第一段介绍了哪些内容? ②文中哪句话突出了王叔远技艺的奇巧?)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译文】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若有两颗黄米粒左右。
【注释】有奇(jī):有,同“又”。奇,余数、零数。可:大约。黍(shǔ):古时度量衔定制的基本依据。长度即取黍的中等子粒。以一个纵黍为一分,百黍为一尺。许:上下。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译文】中间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开着小窗户,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注释】中:中间。轩敞:高起而宽敞。者:……的地方。为(wéi):是。箬(ruò)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遮。盖。之:代词,船舱。各四:各有四扁。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译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注释】启:动词,开。雕栏:雕有花纹的栏杆。相望:咱互对望。焉:语气助词,表陈述。闭:关上。则:连词,表顺接关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里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里的句子。徐,缓缓地。兴,起。石青:一种青翠颜料。这里是名词作状语。糁(sǎn):动词,涂。之:代词,刻的字。
【段析】本段属于分说部分,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核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
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八分有奇”“二黍许”,说明核舟体积之小。以核舟的小来衬托核舟景物之多,说明雕刻技艺之惊人。
作者对小窗的描绘,写它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对联的内容,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使它更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情趣。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两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④核舟上为什么要雕刻苏东坡《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的文字?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东坡的)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
【注释】“峨冠:高高的帽子。而:连词,表并列关系。为:是。佛印:苏轼的朋友,宋代名僧。居:处。处在。鲁直: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译文】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书画卷子。东坡的右手拿着画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注释】共:共同,一起。阅:看。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执:词,拿。卷端:指画幅的右端。抚:轻抚,轻按。卷末:指画幅的左端。如:好像。指:动词,指着。有所语:有所说的。语,说话。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注释】 现:露出。相比:相互靠近。比,挨着、靠近。隐:隐蔽。底:指卷的底下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译文】佛印极像弥勒佛,袒露胸怀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
【注释】绝类:极像。绝,极、特别。类。类似、使。 矫(jiǎo):举。首:头。 不属(shǔ):不相类似。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译文】(他)卧倒右膝,弯曲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上面)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注释】卧:卧倒。诎:同“屈”,弯曲。念珠: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倚:靠。之:代左膝。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也:语气助词。
【段析】本段仍属分说,介绍船头部分。先介绍三人的位置,按“左”“右”顺序分写三人的位置。突出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写东坡先突出其外在形象特征。再写苏、黄神情姿态,“共阅”“抚鲁直背”“两膝相比”显示出二人关系友好和互相切磋、谈论的神情。将
两人情态描写得栩栩如生,既展现了雕者的技艺之精湛,又反映出作者写作技巧的高超。再写佛印,将他的神情姿态与苏、黄对比,突出其超脱世俗、豪放自如的神态。对他的神情姿态描绘得细腻逼真。最后写念珠可数,细节之处见技艺之高。这里紧扣“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来写,三人神情姿态各异,展现了各自的特征,描述、说明次序井然,层次清晰。
(⑤此段中描写三人的情态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⑥“珠可历历数也”属于哪种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译文】船带的后部横放着一只桨。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
【注释】卧:平放。楫(jí):船桨。舟子:撑船的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译文】靠右边的那个(梳着)椎形带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上面),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注释】椎髻:椎形发髻。衡:同“横”。攀(bān):同“扳”。若:好像。状:形状、样子。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靠左边的那个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注释】寂:形容。
【段析】本段描绘出船尾两个不同动作和神态的舟子形象。先总写布局,再细写两个舟子的姿态、神情。一个“啸呼”,闲散不羁;一个“视端容寂”,专注沉静,刻画得惟妙惟肖。再加上首句“横卧一楫”,共同渲染了轻松闲适的气氛,照应了船头的情景,也突出了“泛赤壁”的主题。
一个“听”字,突出等待茶开的心理活动。
⑦本段主要从舟子的哪几个方面进行刻画的? ⑧两个舟子各有什么特点?⑨“若听茶声然”中的“听”字有何作用?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墨。
【译文】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题写名字(刻在)船背上面,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笔画清清楚楚,它(字)的颜是黑的。
【注释】稍夷:稍平。题名:题写名字。曰:是。天启壬戌:指公元1622年。虞山:山名,在现在江苏常熟西北。王毅叔远甫: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的后面。钩画:笔画。了了:清楚明白。其:代词,代所刻的字。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丹。
【译文】还刻着一个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字)的颜是红的。
【注释】篆章:篆字图章。丹:朱红。
【段析】本段介绍船的背面。先总写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名、篆章的内容。详写其文字,“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突出核舟的精妙纤巧,为前三段作了补充。
第二段至第五段是第二部分: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⑩舟的正面已经很生动的体现出王叔远雕刻的精巧,为何还要介绍背面呢?
通计一舟,为人者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译文】总计(在)一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竹(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火炉,刻有水壶,刻有画卷,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核舟记课件
【注释】通:总共。计:计算。为(wéi):刻有。并:和,连词。而:连词,表转折关系。曾:尚,还。盈:满。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是挑选桃核中长而窄的刻成的。啊,技艺也太巧妙神奇了!
【注释】盖:连词,承接上文,可译为“原来是”。简:通“拣”,挑选。修狭:长而窄。为:
动词,刻。嘻(xī):叹词,表惊叹。技:技艺。亦:副词,也。灵怪:神奇,灵异。矣哉:表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
【段析】本段是对核舟的总结与评价。作者从统计入手,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强调体积之小,对比中便突出了工艺的精细、奇妙,与首段呼应。结尾用“嘻,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作结,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第六段是第三部分:总括全文,统计舟上所刻的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呼应开头。
⑪本段“通计一舟”连续用了九个“为”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⑫工艺品核舟艺术之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⑬文章哪些内容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