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略谈《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
  略谈《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
  内容摘要: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杰出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面的小记,它以丰富奇丽的想象和朴素自然的文字,描绘出一个美好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不满当时腐败政治,追求理想社会的强烈愿望。它的基调是浪漫主义,我们必须从总体上把握这一点,具体地说《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有如下三点:一、善于设臵悬念,展现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二、善于运用朴素恬淡的点睛之笔,勾勒出真率迷人的意境;三、善于用“癯而实腴”的语言,表现豪放深邃的情思。
  关键词:设臵悬念 朴素恬淡 癯而实腴
  引言《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他不仅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伟大的潮流。陶渊明的诗文四处弥漫着他的田园气息,
随口念上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你仿佛已经超然世外了。陶诗在文学史上是个传承点,屈原之后,数百年间未曾出现和他一样伟大的诗人。到了魏晋时期,人们开始反省自己所处的境地,对于战争和社会以及人类命运惊醒思考。在那个崇高名士气度的时代,陶渊明的诗文正代表了关于“人的觉醒”——人应该有精神世界,而不仅仅在物质之下生存。随之而来的唐朝,王维、白居易、李白和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也都在他的作品里到灵感,吸取营养。
  陶渊明的诗文中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而历经千年风采依然的《桃花源记》更是作者思想和艺术的精华之作。本文仅就《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善于设臵悬念,展现曲折新奇的故事情节。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景不自美,音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岳阳楼,欧阳修至于岳阳楼,苏轼之于黄冈赤壁,莫不如此。但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桃花源仙境却都是虚构出来的。以一篇诗文虚构一个仙境而令人神魂颠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武陵桃源,远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陶渊明作《桃花源诗并序》以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开元
填报年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天宝七年,诏令“三十户益蜀免赋税,永充洒扫,首备山林”。此后,游着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吟咏之作也历代继继不绝①.。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远的魅力。尽管唐代汉语说“桃源之说诚荒唐”,子虚乌有,可是古代诗人宁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总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寻求那梦中美好的温馨。他们“不疑灵境难闻见”,只怪自己“尘心未尽思乡县”(王维《桃源行》),“尘心如垢洗不去”(刘禹锡《桃源行》)。也许,愈是神秘愈能叩动世人的心扉,所以尽管“仙家一去寻无踪”,“只见桃花不见人”,不得不带着“恨满桃花一溪水”的惆怅离去,也还是魂牵梦绕,津津乐道,难以忘情。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
  征。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作者陶渊明善于设臵悬念,巧妙构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曲折新奇的故事。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文章以“晋太元”年间,“捕鱼为业”的“武陵人”的足迹为线索,以他的所见所闻构成生活画面和故
事情节。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清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有时间,有人物,开篇即显曲折,把一个“浪漫”故事写得放佛真有其事,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
关于思乡的作文  渔人“缘溪行”看到了“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奇丽景,“甚异之”于是产生了“欲穷其林”的念头。一个“欲”字,既展现了渔人又惊又喜的心情,有造成了悬念,使读者欲罢不能。
  从“林尽水源到“豁然开朗”,极其简略地叙述渔人“欲穷其林”的过程。似乎山穷水尽,实则柳暗花明。渔人眼前出现了佳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但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妙雪这个世外乐土的景,而是尽情地刻画了桃花源的主角——人的活动。这是个故事的核心,也是它最动人之处。“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他们“见渔人,乃大惊”,“咸来问讯”,对待渔人是“设酒杀鸡作食”,“各延复至其家”,十分客气,并说:“不足为外人所道也”,通过桃花源人对渔人的问讯,款待个嘱告,表现了他们的淳朴和真挚。
  最后写渔人“得其船”,告别了桃花源。故事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忽然笔锋一转,造成一种扑朔迷离的艺术效果:渔人“扶
  向路”,后来却“不复得路”;“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到“所志”;南阳刘子骥曾“欣然规往”后来却“未果”。写得忽隐忽现,亦真亦假,曲折新奇,发人深思。
  就文章的情节说,一方面这个动人的世外天地与作者恬淡旷远的心境十分和谐;领一方面,从文章的思想内容来看,这些新奇的情节,又是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它表达了作者向往理想社会的强烈愿望。从渔人进入桃花源,到“遂迷”,“不复得路”及“后遂无问津者”,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桃花源诗不存在的,然而它正是农民不满统治阶级压榨剥削的意志和愿望的反映;它虽是作者胸中理想的抒发,却又处处活跃着人民反对君主虐政,向往幸福安乐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所以,这种忽隐忽现的情节及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相互交替之中,又启迪人们为争取自给自足的自由生活去进行斗争,这就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思想价值,诗人感到情节曲折而不离奇,有一股耐人寻味的味儿。
  二、善于运用朴素恬淡的点睛之笔,勾勒出真率迷人的意境。 两晋至南北朝的文学中,华艳之笔极盛,而《桃花源记》全文300多字,极少使用华丽的词语,只在文章开头写到“桃花林“,写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整篇文章犹如水墨画中加了一点淡彩,给人以清新的笔的感觉,但整篇文章基调还是朴素恬淡的。作者用朴素恬淡的点睛之笔,勾勒出真率迷人的意境,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想。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们仿佛领略到了宛如仙境的桃花林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们仿佛看见了平旷的土地,整齐的房舍,肥沃的田野,有没的池塘,纵横的道路,临近的村落,猫咪的桑竹……我们仿佛听到了鸡鸣狗叫的声音,而自己放佛也臵身于富足宁静的田园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生活。“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我们仿佛又感受到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和真挚,“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样的诗句又萦绕于耳边。总之,作者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恬静快乐的与世隔绝的田园风光,让我们心神向往。
  中国的古典诗歌很重视创造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作者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对象上,创造出可见而又诗人感动的那种意境。优秀的诗歌一般都有动人的意境,而散文也一样要有意境,才称得上是上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朴素恬淡的点睛之笔所创造的意境,便是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桃花源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田园诗中经常所描写的呐喊总恬静优美的生活图景。如渔人静如桃花源后所见到的一片地广物丰、和平宁静的
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于诗人在《归园田居》中所描绘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景物和气氛是多么相似。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又与诗人在《移居》中所写的“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是多么的一致!但《桃花源记》比作者在田园诗中所写的农村生活更美,更理想。陶渊明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和《庚
  篇二:《桃花源记》试题集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
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004·肇庆)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07重庆市,15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2008甘肃省金昌市)读《桃花源记》,完成8——12题。(17分)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答: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