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共计11课时)
单元主题
观察与发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至39页,包括精读课文《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以及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和语文园地二。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本组教材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比眼力”口语交际等内容。
学习目标
1.认识22个字,会写28个字,认识24个词,会写23个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界的兴趣。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4.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年纪偏小,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往往对事物的认知只停留在表面,不能细心观察到事物的主要特点。因此,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细心观察探索自然的奥秘,从而在观察事物中得到启示,培养良好的认知习惯。
教学方法措施
1.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实地或图象的实际观察,通过直观感受,达到对课文的认知。
2.以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觉到观察与发现的乐趣。
3.理清文章顺序,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4.在学习过程中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实地或图象的实际观察。
2.没有条件进行实地观察的地方,可建议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2课时,《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课时,语文园地二4课时。共计11课时。
5  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页至24页。
教材分析
本课古诗是《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涵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刻画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学习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学情分析
这两首诗中的生字不多,因此学生诵读起来不算困难。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熟读成诵。学习《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的观察、欣赏。学习《游山西村》要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学生比较困难,教师加以帮助。
课前准备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的大意。
学生:查阅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
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数:1
一、复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 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设计意图】回顾以往所学古诗,明确新学内容,并且通过自己的学习明白诗题的意思。
2题西林壁诗意.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
(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
(不强求学生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设计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
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教师诵读,学生想象。
3.交流说说有创意的想象意境。
4.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四、拓展阅读。     
交流朗读课前搜集的作者的其他作品。
五、熟读背诵。
1.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的读一读。
2.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二课时    课时数:2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尽快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开始新的学习。
二、学习《游山西村》
1.初读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作者有一定了解,并通过听老师的范读初步体会诗句的节奏。
3.试讲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
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
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4.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使学生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
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北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5.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的朗读后两个诗句。
2)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三、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的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
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叫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读后可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的引用这些诗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  爬山虎的脚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27页。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细致的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
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通过读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袭、痕迹”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爬山虎很熟悉,有的学生居住的楼上就爬满了爬山虎,只是没有仔细观察过。可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对于学习课文有很大帮助。对课文中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本课的生字可以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随机进行。
课前准备
教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课文12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数:3
一、谜语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谜语: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猜猜是什么水果?
师:猜猜这是什么?
生:是葡萄。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像葡萄一样靠缠绕着架子向上攀援的植物吗?
3.有一种植物与它们不同,它是自己沿着墙壁爬上去的。它就是爬山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指导学写字。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谜语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点明爬山虎这种植物与其它植物的不同之处。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初读课文,读好生字新词。
2.检查交流。
1)出示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茎上、叶柄、触角、痕迹、逐渐等词语,指读,开火车领读。
2)强调字的字音,并学写这个字。
3)指名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
3.理清脉络。
再读课文,一哪几处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除了写脚还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