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年段古诗教学现状及对策
一、古诗教学呼唤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课时分配——亟待深思熟虑的谋划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古诗结构严谨,抽象难懂,而且情景交融,含义深奥。统编教材又将原先四年级上册中的《古诗两首》改为《古诗三首》,古诗数量的增加使教师的教学时间变得更加紧张,原先在课堂中逐字逐句翻译诗意的教学方法,根本不能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法指导——遭遇隔靴搔痒的尴尬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是关注自己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古诗教学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得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诗,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简单、易操作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教学效果——多遇事倍功半的结局
目前的古诗教学,教师虽然花很长时间去教授,但是学生却依旧听得云里雾里,一知半解,对古诗只能做到死记硬背,不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古诗教学方式变革的价值追寻
在古诗教学中,从原先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我们需要做出方式的改变。古诗教学,并不是仅仅为了教会学生古诗的意思、诗人的情感,而更需要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才能够真正做到理解诗意,体悟诗情。教师不必在课上花费力气将诗意、情感“灌进”学生脑子里,教学时间可以从原先的四课
题西林壁诗意
时缩减为两课时,学生自学古诗之后,也可以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去思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悟诗句所描绘的意境。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师课时紧张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力,也将必然带动教师的自身发展。
三、古诗教学有效性策略的路径解码
(一)借助文本注释,深化内涵理解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与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两首》相比,最大的区别除了数量的增加之外,还多了文本的注释。在《古诗三首》中,每一首古诗的旁边,都标注有对难理解词语的解释,让学生在提前自学时,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读懂古诗的内容。
笔者拟以执教《古诗三首》中的《题西林壁》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借助文本注释去理解古诗。
首先,在自主学习环节,设计了如下自学任务:
出示自主学习的任务:①借助文本注释,简洁地说说诗意。②同桌交流,互相说一说,一人读诗,另一人说意思。③同桌汇报。
这样将诗句翻译的任务交给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借助文中的注释,试着自己去理解古诗的含义,远比教师逐字逐句解释的课堂氛围要积极活跃得多。那么,具体该如何教会学生巧妙地借助文本注释理解诗意呢?
1.将注释代入诗句中去理解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但是有的学生却并不知道该如
何借助注释理解。其实,看注释时,需要将这些注释代入到整个诗句中去理解意思。
2.纵观全诗,理解注释
诗句中的注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稍加改动,让诗句翻译起来更加通顺合理。例如在《暮江吟》一诗中,“吟”的注释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如果直接将这一注释代入诗题中,就直接解释成了“傍晚在江边的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可想而知,这样理解诗题并不合理。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单纯地将这一注释直接代入诗题去解释。可以在理解“吟”意思的基础上,对此注释稍加改动。在理解了“吟”的意思后,便可以将其意思替换成“吟诵”,我们将“吟诵”代入到诗题中,就可
以顺利地将“暮江吟”翻译为“傍晚在江边的吟诵”。
3.积累注释中的常用解释
对于诗句中的注释,我们除了用于理解诗意外,还需要勤加积累,要求学生将诗句中的一些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积累起来。例如最常见的“吟”“之”“送”等,在学过古诗《暮江吟》《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学生就可以记得其意思分别是“吟诵”“到”“送别”等。等到下次再学习相同题材的古诗时,学生就可以熟练地将它们的意思代入到诗句中,这样理解诗意就更加轻松了。
(二)放飞童心想象,领悟诗情画意
我国古代诗词语言精练传神,内容博大精深,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诗句所描绘的
内容想象画面。所以,笔者在执教《古诗三首》中的《雪梅》时,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当读到《雪梅》的时候,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我从“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仿佛看到了梅花和冬雪在比美,她们都觉得自己漂亮,谁也不让谁呢!
师:你真是有想象力呀!请你读一读正在比美的梅花与冬雪,它们真是美极了!
生:我从“骚人搁笔费评章”中,看到了诗人卢钺在书房中写诗,他看着窗外的美景,想了很久都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窗外不肯服输的冬雪与梅花。
师:可真是伤脑筋呀,请你做一回大诗人,读一读这一句“骚人搁笔费评章”。
师:你又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根据画面想象,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清新秀丽的梅雪争艳图。既领悟到古诗中的意境美,也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可是在日常的古诗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想象脱离了古诗本身,都是一些天马行空的胡乱猜想。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画面想象紧紧围绕古诗文本呢?
1.抓住关键词,进行合理想象
想象不应是漫无目的的,如果脱离了古诗文本,想象将毫无意义。古诗是学生想象的依据,所有的想象都应该围绕着诗句进行。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进行想象。例如《雪梅》一诗中,
笔者指导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梅”“雪”“骚人”“费”等进行合理想象,想象梅花的样子,想象诗人此时此刻在烦恼什么事情。这样贴近诗人生活的想象,既真实,画面感也更强烈。
2.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想象
想象并不是单纯地指脑海中浮现诗中的画面,也可以指“听”见诗中动听的声音,“闻”见诗中迷人的花香。在《雪梅》这一诗的想象中,笔者便指导学生,除了要“看”见画面,还要“听”见声音,“闻”见味道。所以,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才有了“闻见梅花香”“踩在雪地行走”等丰富多样的体验。这样不仅让诗句的画面更强烈了,也贴近了诗人的生活,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三)紧扣诗眼主题,直击教学本质
古人写诗最讲究炼字,总是去搜求最贴切的字词入诗。这一点我们从贾岛的“推敲”一事上就可以略知一二了。“诗眼”是古诗的点睛之笔,是整首诗中最传神、最精练的字词,抓住“诗眼”就能抓住古诗的主旨。
在执教古诗《题西林壁》时,笔者将“看”作为本首诗的“诗眼”,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看”设计:
师:读了《题西林壁》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仿佛真的来到庐山脚下,看到了那高耸的山峰。
师:真是巍峨的高山,请你读一读这高耸的山峰。(生朗读)
生:我看到了茂密的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