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角度
古诗二首
课标要求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2.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飞来峰、庐山的图片介绍。
2.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渲染气氛。
  1.引言: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很多诗,现在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来背一背。
  2.师生共同背诵《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二、流资料,了解背景。
  1.飞来峰的图片。
  师介绍: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
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
三、解诗意,诵读体会。
  〈一〉、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5.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伴。
  6.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师生补充评议。
  <二>、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4.谁还有不懂得地方,就请提出来。
  5.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三>、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诗的意境。
  2.生自读体会。
  3.为什么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四>、诵读,表达情感。
  <五>、练习背诵。(个人背,指名背,齐背。)
  <六>、尝试默写这首诗。
<七>、写完后同座检查订正。
第二课时
一、 引入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4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二、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通顺,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画出诗的节奏,并读一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心境。
  (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义。(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展示学习成果
  1、我会流利读古诗。
  2、我知道苏轼的生平(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3、我知道"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是: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都不相同。
题西林壁诗意

  5、"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是: "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 景)
6、"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三)创四、 知识拓展延伸
1.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2.《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登飞来峰                  题西林壁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