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清明缅怀先烈手抄报10张
  清明节手抄报图片
  清明节手抄报资料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续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古时中国南北风俗各异,唐代以前,北方上墓祭扫主要是在寒食节与寒衣节。从《礼经》等文献的记载来看,唐代以前北方并没有清明节上墓祭扫的例规,到了唐代时清明节上墓祭扫已成风气。唐代是中国南北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由于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移置到清
明节,中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清明节禁火与吃冷食的习惯。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
  杜牧诗词《清明》
  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含义: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店,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手法:借清明时的景物抒发自己思乡的内心。
  主题: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
  感情:思乡之情。
  感悟:独自在外的人在节日时是倍加想家的。
  注:“ 这首诗文学界基本上肯定这是一首伪诗。第一,这首诗很可能不是杜牧写的,第二,很可能不是为清明写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爱东博士做客人民网《金台会馆》时指出。
  《清明夜》【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唐】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缅怀先烈的手抄报内容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