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静坐养生 静坐,是我国传统养生学中的宝贵遗产。通过静坐,可使人体阴阳平衡、经 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 印度裔美籍物理学家玛哈里希把印度古代的瑜伽 (相当于我国的静坐)与现 代物理学中的统一场理论结合起来, 创编了自我调整身心的新方法――超觉静坐, 颇受世人青睐。他说:“人学会进入超觉意识状态,内心会变得平静,思 想会变得富有成效,并能对环境发出轻快与协调的波。”科学家对此方法 进行过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人体在超觉静坐时,全身肌肉放松,心率、呼吸及大 脑电波缓慢,高度有序,耗氧量减少,基本代谢率降低,免疫功能增强,全身小 血管舒张,血中肾上腺素与其他紧张激素下降、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 皮层功能同步化增强,神经功能协调统一等一系列生物生理变化,对强身健体、 防治疾病及延缓衰老均相当有利。 练习静坐,当推我国文坛巨匠郭沫若 。郭老 1914 年留学日本,由于学习紧张,用脑过度,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 症,彻夜不眠,整天没精打采,多方医治无效。1915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旧书 店中购得我国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全集》,内有“静坐”一章,郭老 便每天照本练习,两周后便出现奇迹:整夜酣然入睡,头昏心悸消失,记忆力恢 复正常,顽疾竟获痊愈。于是,年轻的郭老便对静坐做了一翻考证研究,追溯历 史,他认为静坐来源于东方两大文明古国――中国与印度。 我国自古以来, 凡导引、 打坐、 吐纳、 行气、 按跷、 气功等, 都离不开静坐, 其鼻祖很可能是远古时代的著名养生家彭祖, 以后传入儒家。 据 《列仙传》 载述: “彭祖,殿大夫也。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 ”800 多岁当然是极为夸张的传说,但他肯定是位高龄老寿星,这是无疑 的。 印度的静坐功瑜珈, 是印度古代哲学的一个学派, 也是闭目端坐, 全身放松, 控制呼吸,达到人静状态,与我国的坐忘异曲同功。 郭沫
若在其《静坐的功夫》一文中指出:“静坐这项功夫,在宋、明 时代,儒家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而来,但我觉得,当溯源于孔子的弟 子颜回,因为《庄子》上有颜回坐忘(即静坐)之说。” 事实确是如此。不光是佛家与道家主张静坐,以求顿悟,古代儒家也重视静 坐,认为“静能生慧。”并把静坐定为理学的必修课,甚至要求弟子 们通过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以明理。如宋代大儒朱熹告诫弟子说:“当静
坐涵养时,主要体察思绎道理。” 实践证明,静坐对脑力劳动者防治神经功能症、头痛、失眠、高血压、冠心 病及排除心理障碍等, 均有良好的作用。 近来有人提出, 静坐还有增强消化功能、 耐寒能力及润泽肌肤的美容功效。 静坐的具体做法:端坐椅子上、床铺或沙发上,大腿平放,小腿要直,两脚 分开,放松腰带,头颈正直,下颔微收,背伸直,两肩下垂,全身放松,闭目闭 口,舌抵上腭,两手交叉放于腹部,两拇指按于肚脐上,手掌捂于脐下,然后排 除杂念(初练时难以排除,以后杂念会逐渐消失,切忌操之过急),主动调整用腹 式呼吸, 要尽量慢慢地鼓起下腹作深吸气, 再慢慢地呼气使腹部恢复正常。 同时, 将意识集中在脐下手掌捂处(丹田穴上), 如此便可达到调身、 调心、 调息的“ 三结合”境地,进入一种似有似无、如睡非睡的忘我虚无状态,这就是所 谓“入静”,会使你感到全身非常轻松舒适。一般的每日早晚做 2 次,一次做 30 分钟。结束后,两手搓热,按摩面颊双眼以活动气血,此时、顿 感神清气爽,身体轻盈,如同人体内在功能被启动而迸发出来,这样就能起到强 身祛病的作用。 静坐是养生方法之一,作用是静以养心,还需与其他运动结合,发挥动以养 身的作用,
达到动静交替进行,养身养心的目的。而不是饱食终日,坐着不动, 无所事事。让我还是以郭老的一段话来做本文的结束语:“静坐于修养上 是真有功效,我很赞成朋友们静坐。我们是以静坐为手段,不以静坐为目的,是 与进取主义不相违背的。” 拓展:郭沫若的简介 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常用名鼎堂,号尚武。生于四川乐山沙湾一个地主 兼商人的家庭。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 年入嘉定高等小学,1910 年到成都高等 学堂分设的中学班学习, 受大哥郭开文的影响, 接受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时期, 积极参加爱国运动。1914 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岗 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 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接受了泛神论思想的影响。1918 年春写的 《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 ,表达了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1919 年登载在《新中国》月刊 1 卷 7 期上, 署名沫若。1918 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创作的新诗。最先发表的诗 作是 1919 年写的《鹭鸶》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运动,积极投身于 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写出了《凤凰涅?》、《地球、 我的母亲!》、《炉中煤》等有名的诗篇,投寄国内《时事新报》副刊发表。这 些诗收入 1921 年编辑的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中。《女神》是五四革命高潮 的时代精神所激发的产物, 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开创性和革命精神, 为以后的新
诗的发展尊定了良好的基础。1921 年 6 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 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 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 造周报》和《创造日》。创造社的这些
郭沫若的简介活动,在中国现代新文学 活动中产生了深广的影响。1924 年到 1927 年间,他在上海参加五卅运动, 后来到广州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 ;北伐时期任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南昌起义 时, 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 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一时期, 他批判了纯文艺论, 倡导革命文学。在他写的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中,塑造了 3 个勇于背叛封建道德的女性形象。 南昌起义失败后,受蒋介石通缉,1928 年开始流亡日本,1930 年加入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的活动。这时,他翻译外国作 品,写回忆录、历史小说,同时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史、古文学学的研究。 1937 年七七事变之后回国,主办《救亡日报》,1938 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理事,并根据党的需要,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在周恩来同志领 导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创作的以《屈原》为代表作的 6 个历史剧,借 古喻今,获得很大成功。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 文 、随笔、诗歌 等。他的作品能起到揭露敌人的反动本质,鼓舞人民士气的作用。1945 年 抗敌取得胜利后,他又为促进新中国的诞生而贡献力量。这段时间,他写了抗日 战争回忆录,以及政论、杂文、文艺评论。1949 年,与茅盾、周杨等人组成全 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任筹委会主任。7 月第一次文代会上当 选为全国文联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 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国务院副总理兼文 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 产党第九、十、诗意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 文姬》、《武则天》、《李白 与杜甫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