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简介
综述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他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桃李遍天下,他从青年时代起就矢志于美术教育,从1918年他被蔡元培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开始,到1928年他与田汉欧阳予倩共创上海南国艺术学院并任美术系主任,然后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中大的南京时期和重庆时期,再到北平艺专和1949年以后的中央美术学院,他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热情和艺术才华都倾注在美术教育事业上,对美术教育贡献极大。
徐悲鸿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徐悲鸿笔墨淋漓,其笔下的骏马,尤其受到人们的赞赏与钟爱,以致成为中国绘画的一种典型代表与象征。而徐悲鸿伟大的人格和超人的毅力和智慧,为中国乃至国际竖立了一个绝佳的典范
代表作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愚公移山》、《晨曲》、《泰戈尔像》、《漓江春雨》、《奔马》等,有《徐悲鸿艺术文集》等研究文集行世。 徐悲鸿的绘画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徐悲鸿毕生致力于重建中国美术事业的辉煌,他说:“作为一名画家,画得再好,成就再大,只不过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如果把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起来,培养出一大批画家,那就是国家的成就。”为此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影响深远。
中国近代绘画之父 徐悲鸿
技融中西 名垂画史
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
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 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1931年日军侵华加剧,民族危亡之际,徐悲鸿创作了希望国家重视和招纳人才的国画《九方皋》;1933年创作了油画《徯我后》,表达苦难民众对贤君的渴望 之情;1939年创作《珍妮小画像》,为徐悲鸿最著名的油画人物肖像之一,为支持国内抗战而作;1940年完成了国画《愚公移山》,赞誉中国民众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夺取抗日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用绘画传递中华民族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除此之外,还创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现实题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题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动物题材的作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
大师观点
徐悲鸿在《美的解剖》一文中,提出融贯中西的设想:“欲振中国之艺术,必须重倡吾国美术之古典主义,如尊宋人尚繁密平等,画材不专上山水。欲救目前之弊,必采欧洲之写实主义,如荷兰人体物之精,法国库尔贝、米勒、勒班习、德国莱柏尔等构境之雅。”
中国画改良论
中国画改良论》(节录)
主旨与例
  凡美之所以感动人心者,决不能离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动深人,意浅者动浅人。以此为注脚,庶下之论断,为有根据。例如下:中国画山水,西人视之不美。西方金发碧眼之美人,中国老学究视之不美。刘洪升之歌谭迷深者不之美。王蒙倪迂等之画文人视之美。北碑怪拙吾人能得其美。上海月份牌浅人视之美。欧洲之名画,中国顽固人,意中以为照相,则不之奇。西方画有绝模糊者,吾人能解其美。凡寓意深 远,艺复卓绝者,高等人类视之均美。吾今特以下更各例,充吾论之主脑: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现实主义”一词传入中国
20世纪初,“现实主义”一词传入中国,陈独秀徐悲鸿等最早将其运用到美术批评中。欧洲写实主义,又名现实主义,侧重“实话实说”、“实物实画”。西方绘画理论中之现实主义流派,形成于19世纪初,代表人物有法国米勒库尔贝、杜兰埃等。题材上,他们排斥宗教、寓言、神话,而以当下景物与当代生活为表现对象。19世纪下半叶及20世纪初,俄国别罗夫、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柯夫等人,汇成更多为强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潮流。
巨匠成就
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中国现代写实主义艺术奠基人,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画圣”和“古今画界伯乐之魁首”。主持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科、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创始人,直到解放后任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是中国公派留学美术第一人[1]
纪念馆
徐悲鸿纪念馆有两处:一处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2010年该馆开工再度扩建,新馆预计2013年5月开馆,一处位于宜兴亦园内。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建立于1954年,它
是由中国政府在徐悲鸿故居基础上建立的第一座美术家个人纪念馆。该馆原址在北京市东城区东授禄街16号,周恩来总理亲书“悲鸿故居”匾额。1966年“”开始之后,原纪念馆被拆除。1973年,周总理指示重建新馆。宜兴徐悲鸿纪念馆,1988年10月26日开馆。
“艺术争鸣”
陈独秀主张全部采用“欧洲的写实主义”于中国;
康有为以“六朝唐宋”院体画为不二法门,主张排斥文人画
徐悲鸿则主张以中国传统“写实主义”为基础,采“欧洲的写实主义”之长……他以为中国画的意境概括能力,与西洋画的造型能力,乃是各擅其长。
郭沫若的简介各方“论画”
徐悲鸿的“写实绘画论”;
林风眠的“中西绘画调和论”;
刘海粟的“艺术个性论”;
高剑父的“中西折中论”等,具有同样的影响与力度。
中、外评论
自号:“东海贫侠”。
  朱明:“古今画界伯乐之魁首”。(2011.10.24)
  汤哲明:徐悲鸿的性格与出身,决定了他的爱憎与扶弱锄强的为人之道。除了培养资助后学,抗战期间他曾奔走海外,积极鬻画助捐助赈。徐悲鸿是地道的“愤青”,对当时中国的政治抱有强烈的不满,尤其对当时国民党的腐败深恶痛绝。他因此与田汉、郭沫若等左派人士乃至周恩来等,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对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也抱着深切的同情与支持,加上他名满海内的画技,以及更易为广大普通人接受的写实主义表现手法……都决定了建国以后新兴的人民政府对他的重视与重用,令他成为美术界实际而未必是名义上的领军人物......尽管徐悲鸿正当风华之年猝然离世,但由于政治的扶助,也由于他特殊的人格魅力及其主导的艺术运动,令他的艺术思想非但领袖了当年的画坛,而且至今影响不绝......由于个性与时代的原因,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及其实践确实存在着毋庸讳言的失误,但我们还是必须从理性上承认:他的失误相对于功绩,毕竟瑕不掩瑜。(2012.01.09)[2]
日本当代美术评论家吉村贞司说:“我感到遗憾,中国的绘画把曾经睥睨世界的伟大的地方丢掉了,每当我回首中国绘画光辉的过去时,就会为今日的贫乏而叹息。”
美国著名美术史家艾得瑞教授说:“我们还是喜爱中国宋代的山水画,那用长长短短的线条组成的山水画,西方画家根本无法企及,还有山水中的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也令西方人向往无穷。可是你们很多画家现在学西方的艺术,又想得到西方的承认,完全弄颠倒了。”
徐悲鸿学兼中西、博采诸长,国画、油画,素描,书法皆十分出,康有为誉为“画坛奇才”。
周恩来总理评价徐悲鸿的作品融汇了古今中外的技法,他的油画和素描也具有民族风格,是他自己生活年代的一位艺术大师。
中国国务院参事室誉之为“现代中国画圣”。
中国伯乐
徐悲鸿毕生致力于重建中国美术事业的辉煌,他说:“作为一名画家,画得再好,成就再大,
只不过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如果把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起来,培养出一大批画家,那就是国家的成就。”
为此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影响深远。被郭沫若称誉为画坛“南北二石”的傅抱石齐白石,都曾得徐氏相识之力[3]
大师年表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1岁
7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qǐ)亭桥镇。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画。母亲鲁氏从事家务。徐悲鸿为家中长子,原名寿康。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6岁
从父识文断句。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7岁
开始执笔学书,每日挥毫涂写,兴趣盎然。
1904年(光绪三十年 甲辰)9岁
已读完《》、《》、《》、《》和《左氏传》等书目。正式从父习画,每日临摹晚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开始学习调、设等绘画技能。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乙巳)10岁
帮父亲在不重要的画面上填彩敷。岁末时,能够帮乡里人写春联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 戊申)13岁
随父辗转于邻近的乡村镇里,卖画为生。
1912年(民国元年 壬子)17岁
独自到上海卖画,并想借机学习西画,以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
1914年(民国三年 甲寅)19岁
父亲病故。为养家糊口,返回故乡并开始在彭城中学担任图画教员,同时在始齐女子学校及宜兴女子学校教习图画。
1915年(民国四年 乙卯)20岁
再次到上海。在黄警顽、黄震之的扶助下研习法、德文。结识画家周湘、高奇峰、高剑父等人。
1916年(民国五年 丙辰)21岁
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犹太人哈同的“哈同花园”创作仓颉像,获得高额报酬。结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并在书画上深受康氏影响。
1917年(民国六年 丁巳)22岁
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回国后应蔡元培之邀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结识著名文人陈师曾
1918年(民国七年 戊午)23岁
5月14日发表著名的《中国画改良论》(原名《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争取到公派赴法留学的机会。与鲁迅会晤。
1919年(民国八年 己未)24岁
3月,携夫人蒋碧薇赴法留学。5月抵巴黎,入徐梁画院进修。后考入巴黎美术学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接受正规的西画教育。
1920年(民国九年 庚申)25岁
拜法国著名画家达仰为师。
1921年(民国十年 辛酉)26岁
离开巴黎,转至经济萧条的德国柏林,求学于画家阿尔图尔·康波夫。
1922年(民国十一年 壬戌)27岁
从学于康波夫的同时,到博物馆临摹著名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并常去动物园画各种动物,以提高写生能力。
1923年(民国十二年 癸亥)28岁
返回法国巴黎继续学习。5月,作品《老妇》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沙龙)。
1924年(民国十三年 甲子)29岁
未接到北洋政府发放的学费,生活窘迫,胃病复发。绘画技法日臻成熟。
1925年(民国十四年 乙丑)30岁
与游历法国的黄孟圭结伴,途经新加坡回国。田汉在上海举行“消寒会”,向文化界人士介绍和举荐徐氏及其作品。
1926年(民国十五年 丙寅)31岁
春日,返回法国。夏季,至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并在此临摹艺术大师约当斯的《丰盛》,受益匪浅。自感这一年是创作最多的一年,其中不乏得意之作,如油画《箫声》、《睡》等。
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32岁
先后游历了瑞士意大利米兰佛罗伦萨罗马等地,观赏到众多名家画作。5月,法国国家美术展览会展出其作品9件。秋,抵达上海,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1928年(民国十七年 戊辰)3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