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大班教案
《小蝌蚪》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了解蝌蚪的生长变化。
  2、蛙类的成长过程图片。
  活动准备:
  1、在自然角的鱼缸里,养数条小蝌蚪。
  2、蛙类的成长过程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察蝌蚪的特征
  请幼儿猜谜:河里抓青蛙,抓到黑娃娃,大大头来,细尾巴中的黑娃娃是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蝌蚪长什么样子?(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
  2、请幼儿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幼儿自由发言。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游动、尾巴)
  二、观察蝌蚪的生长过程
  1、观察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后提问:
  ⑴从小蝌蚪到青蛙会经过哪些变化?
  ⑵蝌蚪变青蛙是先长出前脚还是后脚?
  ⑶身体的哪个部分会消失?
  ⑷变成青蛙后都停在哪里?幼儿自由发言。
  2、教师以幼儿用书中蝌蚪的生长过程图统整概念。
  三、比较青蛙和蝌蚪
  1、教师请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
  ⑴青蛙长什么样子?(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
  ⑵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⑶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不同?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2、教师总结幼儿回答并统整概念。
  四、观察不同蛙类
  1、观察不同的蛙类后,提问:
  ⑴蟾蜍长得好像青蛙,有没有发现它们哪里不一样?(颜较深、皮肤有疙瘩)
  ⑵树蛙和青蛙哪里不一样?(居住环境不同、脚趾没有蹼有吸盘)
  2、让幼儿思考后回答,教师再总结说明幼儿的讨论。
  活动反思:
  能说出青蛙的生长变化,能排列出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根据观察幼儿用书上的内容,能说出两种不同蛙类的外形特征。
《小蝌蚪》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再熟悉故事的基础上,根据故事的发展表现有情节的画面。
  2、学习表现故事中主要角的外形特征,大胆添画与情节有关的事物。
  3、与同伴协商,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任务。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幼儿看过连环画故事书,了解什么是连环画。
  2、幼儿听过《小蝌蚪妈妈》的故事,对股市情节比较熟悉。
  3、故事磁带和动画片,图画书《小蝌蚪妈妈》。
  4、图片:鸭、鱼、龟、鹅、青蛙。彩笔、纸、订书机等。
  活动过程:
  1、幼儿观看动画片并讨论。
  教师:故事里有哪些动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小蝌蚪妈妈时先遇到了谁?后遇到谁?是在什么地方遇到的?这些地方有哪些景物?最后他们到妈妈了吗?
  2、请幼儿欣赏图画书,边思考边讨论绘画方法。
寻妈妈的寻人启事  教师:这么长的故事我们可以怎么画呢?小组合作时怎样分工?一共要画几张?有哪几张?每幅图上可以画些什么?怎么画?除了动物,还能画什么?
  教师出示一本图画书u,提醒幼儿制作完整的连环画。
  3、播放故事,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注意提醒幼儿根据情节的发展表现完整的画面。
  难点: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4、幼儿之间互相欣赏、交流,教师评价。
  教师:你们小组是怎么合作制作连环画的?哪一组的连环画画得最好?为什么?你们是怎么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的?
  活动反思:
  《小蝌蚪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
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达标测试中,我共安排了abe三组练习,让学生任选一题完成,结果在制作幻灯片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会直接的从第二题开始解答,导致教学有些被动。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他们帮忙
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
  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妈妈的过程。
  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语言更具人性美,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展示编制得十分细致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演示教案的过程,就难以上出鲜活的
好课,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感受时,要能根据学情的变化灵活组织教学,通过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通过对小珊迪弟兄生活的深切感悟,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激发起他们培养诚实、善良品质的自觉性。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
  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
  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
  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