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出的致富路
作者:梅晓
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 2017年第1期
    春节临近,在“剪纸之乡”——阜城县崔家庙镇的市集上,随处可见各式剪纸。镂刻手法加以中国画写意为特的阜城剪纸,会让你对剪纸有一种全新的认识。这一古老技艺,透着红和金的图案焕发出新生的气息,各种镂空的“福”字和鸡形图案无不彰显出阜城剪纸的精致和美妙。
    万紫千红,芳吐艳。在阜城,无论是在纸、宣纸还是在丝绸新等材料上,都能全新的展现剪纸的艺术。无处不文化,无处不艺术,阜城县家家户户都有剪纸的影子。而剪纸,也成为了阜城老百姓的致富新路。
    传统文化的新发展
    相传,阜城剪纸始自金元时期,有一位姓陈的纸糊匠沿大运河营生,他心灵手巧,擅长扎纸活儿、糊顶棚。每当扎完灯笼或糊完顶棚后,他都要用红纸剪成花鸟鱼虫的形象贴在四周,借以烘托喜庆气氛,深受大家欢迎。后来,人们学着他的样子,自己剪花贴在顶棚上、墙壁上、窗户上,阜城剪纸逐渐形成。
    到了近代,阜城剪纸加工技术在崔家庙镇陈集村王万田老先生手中进一步发扬。上世纪50年代,王老先生师从于天津西关万盛栈1号花样铺学艺,1962年回家乡支援农业生产。闲暇时间,他通过对其他派系剪纸的潜心研究,取其精华,弃其不足,并对剪纸工具进行改进,弃剪操刀,改为制版雕刻,形成了风格独特、别具魅力的现代阜城剪纸。
    一把刻刀、一块面板、一沓红纸是阜城剪纸的必备工具。阜城剪纸注重刀下功夫,易学难精,没有若干年的勤学苦练,是无法将物象的神韵淋漓尽致表现出来的。阜城剪纸刀工以“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的技法见长。从艺十多年的李中深说:“刻剪纸就是一张桌子一把刀,别看工具简单,图案里细致出神的地方全靠这刀了!”形象而又艺术的剪纸作品就在这手起刀落,纸屑飞扬之间产生。
    底蕴深厚的阜城人醉心于阜城剪纸的发展与传承,凭着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兼收并蓄古今各地剪纸艺术之长,以独到的造型艺术与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巧妙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目前,除以点染为主的蔚县剪纸外,其他派系的剪纸,都可在阜城人手中剪出。
    小窗花成了大气候
    剪纸给老百姓带来增收喜悦的同时,也给当地党委政府带来了更多思考。
    阜城剪纸一直散落在各村发展,没有形成大的规模。销售一般就是靠接订单,为客商加工,产品档次不高,经济效益也低。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一张张简单的窗花剪纸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从上世纪90年代,阜城县党委政府曾经多次专题研究,如何让剪纸提升档次,进一步做大做强。为了发展剪纸产业,壮大规模,县政府有意识进行了鼓励和引导。筹集资金,把剪纸的整个制作过程做成图解,派专人到各村宣传,进行推介,并组织各村中青年妇女到剪纸大村陈集村参观学习。
    目前,阜城剪纸已形成了以陈集为中心,包括小息村、大息村、普城寺村在内的四个剪纸专业村,辐射到周边两市四县十几个乡镇四十多个村,从业人员达万余人,年吞吐宣纸400吨,年产值超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剪纸生产基地。这些年来,在阜城县委、政府的倡导支持下,一张张简单的红剪纸已经蜕变成规模大、内容丰、档次高的文化产业,在市场上日渐走俏。
    现在,阜城剪纸作品已远销海外。“如果没有阜城剪纸,就没有今天的富裕日子!”陈集村49岁的黄景然说,“我从20岁就跟随王万田先生学剪纸,刻成作品后在北京、济南、上海等地出售,既让大城市的人们认识了阜城剪纸,也通过剪纸让家里富裕起来,这个家都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啊!”在阜城崔家庙镇,像黄景然这样通过剪纸技艺致富的家庭早已不在少数。
    2016年,阜城剪纸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列为衡水市九大文化产业之一。为推动剪纸产业的发展,阜城县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从打造剪纸文化之乡的高度,
科学规划,制定了剪纸产业“五个一”发展思路,即:培养一批省级国家级艺术大师、成立一个协会、注册一个商标、建设一个展馆、培育一个市场。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每年设立了50万元的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并在招商引资等方面优先发展文化产业,现已建起了投资1亿元的恒信剪纸龙头项目,以陈集村为中心的剪纸文化中心加工业户蓬勃发展。
    阜城县通过走技术领头人带动产业发展的路子,涌现出像刘建国、黄景然、王文起等上百名剪纸高手和专业人才,同时出现了许多颇有影响的作品。由王文法参与创作的《悠悠沽水情》百米长卷剪纸作品,被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并在第四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获大奖,在海内外引起强大反响。由中国剪纸学会会员黄景然创作的长3米、宽1.5米的大型剪纸作品《庆回归》和由百朵紫荆花组成的《九九回归图》,分别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联欢晚会上展出,并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和香港特区收藏;中国剪纸学会会员王凤竹的剪纸作品《纪念诞辰100周年》《李清照》也被同期举办的河北省首届重阳剪纸艺术展评为金奖。2005年,以王春杰、邬友利、王连成、王国良、王凤友、王永涛、邬友瑞、王文利、石建新、尤金水、刘建国等为首的剪纸艺人因功底深厚、技艺精湛被中国剪纸学会吸收为会员,同一时间同一派系的十几个人被吸收为中国剪纸学会会员,在中国剪纸界还属首次。2010年,刘建国专程赶赴上海,将自己利用70多天的时间,六易其稿创作的大型剪纸《盛世中华》赠送给上海世博会河北馆,并作为上海世博会河北省省长特别礼品,于河北活动周开幕当天赠送上海世博会上海馆,2015年,其剪纸作品《无忧》喜获全国民间艺术精品展金奖……
窗花剪纸图案大全    老传统的新活力
    “世界剪纸看中国,生产基地在阜城”。为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阜城人在不断的探索中,将传统的手工剪刻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高速激光雕刻机广泛运用到剪纸加工中,让传统剪纸技艺焕发出了新活力。原来的人工剪刻逐步被高速激光雕刻机加工取代,加工的原料也改成了无纺布,效率大大的提高。整个剪刻过程只需按照客户的需求,在电脑上制作剪纸小样,再与激光雕刻机连接,工人们只需在机前轻轻一按电纽,激光雕刻机就能自动完成剪刻任务。用激光雕刻机加工一套剪纸只需几分钟的时间,且一台机器可以24小时间不断作业,激光雕刻出来的产品做工精细,备受客户的青睐,比以前人工剪刻一套作品时间缩短了五六个小时。以前几十万张剪纸订单,如果由人工剪刻,要100人日夜加工近三个月时间,有了激光雕刻机,几个人就可以在十几天内轻轻松松地完成了,剪纸作品的价格还比以前高出了好几倍。在剪纸艺人王彦行的加工厂里,三五个工人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十几台激光雕刻机高速运转,只见束束激光在一张张红的无纺布上来回游走,几分钟时间,十几张喜庆隽秀的《招财进宝》民俗剪纸作品就完成了。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销路。当手工艺品遇到互联网大潮时,阜城剪纸也以全新形象再次“上线”。大部分剪纸专业户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每年的订单量突破百万,产品远销美国、新加坡、韩国等28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民间传统艺术瑰宝,阜城剪纸正以其独有的魅力,在世界各地绽放出绚烂多姿的文化风采。
    如今,阜城剪纸为传统新年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儿”,成为公众“看得上、买得起、可珍藏、可传情”的新年年货。这一张张喜庆的剪纸,饱含了阜城百姓满满的期望,而这红红的剪纸也正助力他们一步步走向红红火火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