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民间工艺
bbs.smx/thread-213-1-1.html


    灵宝剪纸历史悠久。据传:周时,某年春节过后,桃林塞瘟疫流行,百姓叫苦连天。恰逢老子骑牛至函谷关,青牛口吐血块(牛黄),乡医将其分食于病疫患者,皆恢复元气。人们欢喜若狂,视青牛为救星。以后,每年正月二十三,家家都用黄裱纸剪金牛图贴在门上,意在避疫求吉,除恶压邪,并有民谣曰:新春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散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此为灵宝剪纸的初现。民间剪纸的表现形式最为常见的是窗花。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就开始用金银箔或彩纸剪成各种花草图案,用来美化装饰生活。明、清代服饰中,如云头鞋面、门窗亮方、顶棚、枕头、小孩衣帽和妇女头巾等,剪纸作品大量出现。
   民国以来,特别是建国后,剪纸艺术又进入新的领域。舞台布景,商品厨柜、礼堂、建筑物上的装饰等,常有剪纸艺术。五十年代末,县文化馆派人深入民间调查、访问、收集、整理民间剪纸艺术珍品300余幅,之后经常举办剪纸艺术培训班。总工会、妇联、共青团在春节、五
一节、三八妇女节等节日举办剪纸展览和讲座,培训了一大批剪纸新秀,剪纸艺术遍布灵宝城乡。九十年代,焦村镇、函谷关镇、五亩乡、阳平镇、西阎乡都涌现了不少剪纸专业户与剪纸世家,并出现了三代婆媳、祖孙联合创作的可喜现象。灵宝剪纸曾在北京、郑州、洛阳参加展出,部分作品在中国美术馆收藏。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民间剪纸还参与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杨仰溪的剪纸作品曾远销法国、新西兰。

   

    花馍,又名枣糕。它是灵宝民间在结婚、生子、祝寿以及逢年过节时的一种传统礼品。它使用白面、花生、核桃等原料,先制成方形或圆形的糕体,上面再制作花鸟虫鱼等各式形象,蒸熟晾干后涂上颜,栩栩如生,绚丽多彩,以显示吉祥如意,长命富贵。然后切成小块分送乡邻亲友,增添欢乐喜庆的气氛。建国以后,灵宝的花馍在城市糕点的影响下,也有了创新。它除了原来传统的花、鸟、虫、鱼之类的花样外,如结婚花馍中间制作双喜图案;庆寿花馍中间制作寿字,生子花馍中间制个大胖娃娃或只生一个好,的字样,逢年过节的花馍中间制福、禄、寿连年有余字;丧事花馍中间用个字等,使花馍工
艺更加丰富多彩。

   

    刺绣是灵宝市广大城乡妇女的传统手艺。早在唐、宋时期已盛行。姑娘在出嫁前用丝线绑在木框上绣嫁衣、枕套、头巾、绣鞋、手巾等,其图案多系花鸟虫鱼之类。民国初年,品种又有了新的增加,如小孩衣帽、马肚、披风,老年人的烟袋包,牲口背上的褡裢、布袋,多有刺绣花样,其内容有鹊上梅梢连年有余窗花剪纸图案大全“龙风呈样福、禄、寿等,五颜六,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民国期间,刺绣品成了定情、婚礼的纪念品,广为流行。
      
   建国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刺绣工艺从人们的衣着扩展到各式门帘、床罩、床围、床单、电视机罩、电扇罩、缝衣机外套、椅垫、沙发外罩、中堂、壁挂等,图案千变万化,如虎、豹、狮、龙、熊、猫、热带鱼类、女模特等,高雅精美,品种繁多,并逐渐进入商品领域。
   九十年代以来,市区、乡镇共办刺绣门市部39处,从业人员933人,大多数为妇女。上海
、郑州、西安、洛阳的名师巧匠先后来灵宝,举办各类型刺绣班62期,培训人员1800余人次。市旅游局刺绣工艺厂的产品不但在省内畅销,而且还远销广州、福建等地,深受港商和外宾的喜爱。焦村镇东常册、卯屯的刺绣店,从衣帽鞋巾一类的小产品已发展到制作戏剧服装和流行时装,带动了灵宝刺绣工艺向新、高、美方向发展。

   

      
   灵宝的编织工艺可分为四类:(1)竹编,分布在阳平、豫灵、川口等乡镇的日用生活和劳动工具,如竹篮、竹笆、筛子、蒸馍笼、牲口簇等粗制工艺品。(2)麦杆编织,这类工艺多是中青年妇女编的一些扇子,玩具中的桑椹、蝎子、六菱坠子,还有精细的板围子、提包等,上面有花、鸟、虫、鱼、人物、狮子滚绣球、嫦娥奔月等图案,工艺精细。(3)紫穗槐条芦苇编织。这类多系果篓、粪篓、提篮、芦席、粮囤等。(4)蒲叶、玉米皮编织。这类编织多是老太太编的草墩、锅圈、果篓内袋等。1980年以后,大王镇请来名师,举办学习班培训能工巧匠,加工沙发座垫、各种盘杯垫、手提包、塑料织品,工艺精细,加上五彩花纹,远销各省
市、港澳及海外,换取外汇,使灵宝编织工艺有了新的发展。

   

      
   纸扎是民间在为亡者三周年祭莫时的祭品,用竹篾草秆编制成各式建筑物骨架,用五彩纸裱糊装饰上堂屋、厢房、门房、客厅、牌坊等,另有花圈、纸人、纸马、金山、银山等。堂皇华丽,形态逼真。八十年代以来,民间纸扎艺人在恢复传统工艺的同时,随时代潮流制作现代生活用品。另外,还为结婚喜庆场所、客厅会堂制作精美的花篮、花环、瓶花、胸花、插花等。

   金银首饰品

    灵宝自明清期间,已有金银首饰品作坊出现,多在古庙会、集市上设点摆摊。民国期间,灵宝、阌乡、虢略镇、阳平、阌底等集镇已有金银首饰商店,自制自销。产品有项链、耳环
、手镯、戒指、帽花、簪子、响铃、长命富贵锁等。青年人结婚、生子,长辈亲友多以金银首饰作馈赠。建国以后,金银归国家统管,金银首饰品逐渐销声匿迹。八十年代后期,灵宝金银首饰制造商重新开业设店,各式各样的首饰品又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青年男女订婚结婚也以其作为馈赠品。

   窗花、花灯

      
   窗花是灵宝民间欢度春节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妇女们在节日前,大都自画窗花,画上花、鸟、虫、鱼及家禽家畜图样。能工巧手的作品在集市上出售,颇受人们喜爱。元宵节家家产户门上张灯结彩,各种形式的彩灯、走马灯(转灯)吸引着乡邻们的围观,气氛热烈。新媳妇头一年都要在双节前向婆家敬送窗花和花灯,这一风俗延至今日,长兴不衰。文化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每年都要组织各机关、团体、市民自制花灯,举办灯展。春节和元宵节前,街头卖窗花的、售花灯的集结一条长街,很受人们的喜爱。

   

      
   香袋是灵宝民间在端午节时人们身上佩带的一种装饰品,用途在于驱虫保健,同时也往往为牲畜披挂料草布袋。它是用各种带香味的中草药合剂调配,用彩布、绸、缎缝制成各种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下面配有坠带,构成一种精美的艺术造型。姑娘出嫁后的第一年,在端午节前都要向婆家敬送香布袋。这一民间风俗,使香袋工艺流传至今。

   印花布

      
   印花布,是用上白布印染加工而成,唐宋时期已很盛行,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建国以前,灵宝染坊行业约百余家,分布在县城、乡镇和主要村寨,生意兴隆。制作时,先将白布下水浸泡,用豆面、石膏搅成糊状,用硬油纸制版,刻上花、鸟、虫、鱼图案,将版铺在白布上,用刮刀印制,然后投入染缸中洗染,阴干后剥落图案上的附着物即可。印花布曾深受人
们的喜爱,被作为陪嫁被褥、衣服的必备品。建国后,纺织印染工业的发展,逐渐取代了这一传统工艺。
更多三门峡文化:三门峡城市论坛青桐书院版块:bbs.smx/forum-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