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对中国文学小说的贡献
莫言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文化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也对中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就莫言的写作风格和特点展开分析,研究莫言对中国文学小说的贡献。
诺贝尔文学奖是诺贝尔基金会的一部分,是由瑞典文学院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颁给“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对文学界的贡献已经达到了无法企及的高度,诺贝尔文学奖项设立100多年来,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问题,除了1968年老舍先生提名因逝颁予川端康成外,再就是法籍华人作家高行健,莫言是中国本土作家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可以说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莫言的写作特点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这是2012年瑞典文学院宣布莫言获奖的获奖理由,同时也算得上是莫言的写作特点了。莫言在创作的30多年以来就写了100多部中篇小说,11部长篇小说以及许许多多的散文、戏剧等等,也曾获得了多个文学类的奖项,并且他的作品数量之多、风格之迥异,无不让人钦佩。
1、立足于本土生活
中篇小说莫言的小说主要都以乡土文化为背景,这也与他从小就深受乡土文化的影响有关,莫言出生在山东高密,并在那里待到20多岁,他的小说基本上都是以故乡里的人和事为原型展开想象并延续与发展的,是立足于本土生活的作家中的鲜明代表。莫言小说里的人物个性鲜明,从“我奶奶”戴凤莲(《红高粱家族》)敢爱敢恨,不受封建思想束缚的“女汉子”,到老实木讷,受尽欺辱的黑孩(《透明的红萝卜》),再到上官鲁氏(《丰乳肥臀》)的坚忍和豁达,他总是以一个奇特的角度去“讲故事”,就是这样奇特的角度让更多的人对他的作品情有独钟。
2、古今中外融会贯通
有人称莫言为“中国的马尔克斯”,如果这么说只是把莫言和马尔克斯对文学小说的贡献相比较倒是合理的,但如果是拿他们各自的作品来相互比较的话,这样的评价无疑是片面的,只能说莫言的创作受到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但形似神异,这也成就了莫言将中西方文化相融合的写作特点,他的作品中多注入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表现形式,运用极度夸张、象征暗示、意识流、荒诞、多层次结构等多种手法去
丰富感觉描写。甚至在某些小说的结构上继承了古代文学的传统,譬如《生死疲劳》中采用章回体,在《檀香刑》中采用“凤头豹尾”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