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总结(5篇)
老师职业道德总结(5篇)
老师职业道德总结范文第1篇
老师并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老师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要“守身如玉”,“一尘不染”,敬业尽职,用心致志,作好教育人的工作。做一名真正的老师,名副其实的老师,必需有高度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严以律己的精神。老师要胜任当代社会的教育工作,不仅要有精深的学问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力量,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老师职业道德是老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整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老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就是要把学习道德伦理、提高伦理熟悉同自己的行动统一起来,使伦理与实践相结合。
二、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老师要真正担负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还必需把这内在动机转化为行动,用老师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实践,以提高实际效果。
三、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老师职业道德的修养既要用外在因素进行自我约束,又必需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四、坚持个人和社会结合
在老师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要把个人与社会结合起来,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五、坚持继承和创新结合
教师职业道德总结 老师职业道德总结范文第2篇
1高校老师职业道德评价
依据国家教育部出台的《高等院校老师职业道德修养》,关于老师职业道德可以总结为八个方面和五大关系,其包含的方面:老师职业抱负,老师职业责任,老师职业良心,老师职业作风,老师职业纪律,老师职业技能,老师职业荣誉,老师职业态度。五大关系分为:老师与学校的道德建设,老师与同学关系的道德建设,老师与同事关系的道德建设,老师与同行业者关系的道德建设。通过几十年的理论讨论和实践摸索,高校老师职业道德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高校老师职业道德评价隶属于老师评价的一个方面,它是促进高校老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完善和提高,不以奖惩为主要目的,以高校老师职业道德价值推断为核心,通过上述的五大关系可知评价主体为老师、同行、同学,客体为学校等。由于高校老师职业道德分为八个方面,因此评价的手段也具有多样性。评价的方式应当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将高校老师职业道德评价置于专业规范之中,高校老师职业道德才能拥有全面的评价,否则,会减弱评价的整体严厉 性。在高校老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实践环节就是老师职业道德评价,而科学有效合理的职业道德评价能够正确的引导高校老师的道德行为,
同时保证道德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全面发挥道德评价的功能,有助于高校的整体师资建设,促进高校更好地向社会输送全面的人才。
2高校老师道德评价体系面临的问题
2.1高校老师职业道德评价主要实行第三方的方式进行
所谓第三方评价即为社会或者他人评价,而忽视了个人作为职业道德主体的自我评价。同时,在第三方评价中的社会评价,高等院校所组织的考核单位占据着肯定的主导地位,传统风俗以及社会舆论等对老师的道德评价有限。在这种形式下,老师个体只能被动接受,[1]从而会让老师产生抵触心情,最终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2.2评价的内容不精确
关于“德”的评价包括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方针以及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遵守状况。然而从老师整体专业进展来说,对于老师的评价主要是德、勤、能、绩、廉等方面,但高校进行评价的重点都是关于科研成果和教学。评价的指标主要就是遵纪守法、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等方面。例如“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自觉遵守规章”等,可以看出指标的设计往往进行大
量的理论性描述,评价没有进行二级三级指标细分。绝大多数高校老师职业道德考核反映的是老师的部分行为,高校重视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等指标的外在性量化,轻视道德,重视业务量。整个过程缺少对同学培育质量的长期跟踪考核和观看,没有方法从本质来考察老师的道德现状。不能充分考虑和敬重差异性,评价内容整齐划一。不能很好体现时代性、地域性以及学校和老师的特别性。[1]
2.3评价的程序不合理
大部分高校都是实行从上而下的程序进行。详细分为:一是老师自我评价,填写考核表总结;二是360度测评,同事、同学、领导考核小组打分;三是依据排列出来的总分比例,确定老师评价等级;四是由学校审核结果,最终将考核结果存入档案。从管理的角度讲,这样的评价具有全面性,但会导致评价程序的简单和琐碎,在详细操作中显现出问题。现有的高校老师职业道德评价主要包括考核领导小组评价、老师之间互评、同学评价和老师个人评价几个部分,分别给予权重比例分值,采纳年底一次性打分的方式进行。这种考核方式大多数都是在学期开头或者学期结束,通常会与学校支配的期末考试和年终学术任务一起进行,这时高校老师因忙于应付,所以考核工作随便性较大。
2.4评价的结果相对比较性差
高校对于老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往往是抽象的、定性的,对于老师的思想表现、工作任务、工作实绩等状况进行详细量化的衡量缺少体现,所以评价结果相对比较性较差,极易消失“千人一面”的通病。并且,实行的众监督评议制很难落到实处,只要不发生严峻的过失行为,干与不干、干得好与干得不好没有什么可比较的差别。依据《高等学校老师职业道德修养》可知“实现高校老师职业道德抱负要求与高校老师个体全面进展相统一”。我们应当综合进展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道德进展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评价的实质意义上追溯老师职业道德的真正意义,不仅调动老师的乐观性、制造性和主动性,提高老师的工作热忱度和工作技能,还要激发老师的思想熟悉,提升个人的全面技能和素养,实现人生价值。[2]
3高校老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构建
3.1高校老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层次
3.1.1高校老师职业道德原则的评价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老师职业情感:这种情感即为对高等教育事业的事业心
、责任感以及喜爱之情。[3]对于职业情感的评价主要是靠个体评价,即道德自律;另一方面,老师职业抱负:指老师对于教育工作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憧憬和追求。即为老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理想和志向,我国高等老师的职业抱负为“献身高等教育事业,不停探究改进个人实际、有用、实做的素养,为我国培育更多更好的全方面进展的人才”。老师职业抱负属于老师的内在行为,所以要实行自我评价。
3.1.2高校老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评价
第一,爱岗敬业。爱岗即用一份热忱的心来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敬业即一丝不苟、仔细严谨的态度来做好工作。只有做到先爱岗敬业,才能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为高校做出贡献。其次,心系同学。高校老师在高校里直接面对的人就是同学,而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极为重要。师生关系的和谐、开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反之亦然。这就要求必需做到仔细负责的对待每一位同学,既不放任不管,也不苛刻要求以公平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同学,敬重并且理解同学。第三,教书育人。在教书上,要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专业学问和理念,以提高同学的综合力量素养为己任。在育人上,乐观的引导同学保持阳光的心态,了解同学的情感状态和思想,关心同学树立正确的三观。第四,创新精神。“创新作为活动主体
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制造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的特征是变革、超越和进步”。[4]第五,社会责任。高校老师的社会责任是高校的进展方向和社会使命所打算的,高校老师的首要社会责任就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就是需要老师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特社会主义实践讨论项目;其次要主动融入地方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市民讲台,专题讲座,与社区互动关注热点难点;最终还应当走入家庭,开展更多的道德修养教育。第六,乐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精神就是让自己的付出大于回报。在社会教育活动中,要求高校老师为社会的进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青春、力气。“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老师应当做乐于奉献的楷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