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莫言与当代小说的民间性
一、名词解释
《红高粱》
答:《红高粱》是莫言颇具艺术成就的一部小说,作品大胆地写了一个土匪抗日的故事:“我”爷爷余占鳌的伏击日寇以及和“我”奶奶的爱情纠葛。土匪司令余占鳌既没有阶级觉悟也没有政治觉悟,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却具有直觉的抗暴本能和民族爱国意识。奶奶戴凤莲是一个有自我有追求的女人,蔑视人间的说道,注重人的力量和自由,生的伟大爱的光荣。小说极力展现这些草莽英雄们的无畏气概与洒脱人生,意在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并不缺少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壮精神与阳刚之气,把历史意识植入到民族历史的基础层次——民间,从民间文化视角切入历史,向人们展示了民间历史与生存场景。作品灌注了强烈的现代意识,从而把历史的记忆与今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表达了对日渐消退的民族生命活力的忧虑,以及重新激活这些民族生命的渴望。
二、论述题
1.结合创作实际,谈谈莫言小说的成就及特。
答:(1)莫言小说的成就
①从数量上看,莫言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作品
莫言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的《透明的红萝卜》,由于感觉、想象力的丰富而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次年,中篇小说《红高粱》的发表,产生很大反响。随后,他
又写了与《红高粱》在故事背景、人物等有连续关系的几个中篇,它们后来集结为《红高粱家族》。故乡高密是莫言很长时间里文学想象的源泉;故事大多以对故乡的记忆为背景展开。《红高粱》系列、《球状闪电》《爆炸》《红蝗》,以及发表于1995年的长篇《丰乳肥臀》,展开了中国现代文学此前少见的乡村天地:狂躁、混杂,充满酒气和血,有骁勇血性的人物和无所拘束的激情。莫言小说数量之多,表现出惊人的创作生命和旺盛的创作激情,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坛,为世界文坛贡献出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②从质量上看,莫言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成就
莫言是当代最有代表性,也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在新世纪连续发表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生死疲劳》曾经荣获香港浸会大学颁发的第二届“红楼梦”文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大奖;另一部《蛙》曾经获得中国茅盾文学奖。而莫言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对其个人文学成就在世界范围内的极大肯定。在重振雄风的新世纪中国文学行列里,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当代作家们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人到中年,经过三十年多年的历练,最终形成了丰富的表达自我的成熟风格,而他们的美学追求,也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
③从风格上看,莫言小说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在早期,莫言显然也要像福克纳那样,通过文字构造一个能不断叙述的“高密东北乡”。他笔下的图景,来源于童年的记忆,在那片土地上的见闻,更来源于他丰沛、灵动、怪异的感觉、想象。部分作品也写到“当代”生活,但更多时候是将笔伸向“历史”。在充满野性活力土地上有关“先人”生命的奔放,和传奇性经历的叙述中,也隐含了对后代在生存上压抑,人性的扭曲的伤感、迷惘。莫言的新作《蛙》通过讲述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既反映了乡土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
(2)莫言小说的特
①选用儿童视角来讲述故事
莫言是当代文学巨匠,作品繁多又都具有重量。在我们阅读他的作品时,特别是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他运用儿童视角,视角的叙事方式是最多的。因此在他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一些精灵似的孩子,《红高粱家族》中的“我爸爸”、《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檀香刑》中的赵小甲、《透明的红萝卜》中的小黑孩、《四十一炮》中的罗小通、《梦境与》中的柳树根与柳树叶、《酒国》里的一个小妖精等。在莫言的笔下,儿童是美丽的、聪明的、充满智慧的。与对儿童的偏爱相对照,莫言笔下的其他人物相形见绌。
中篇小说②想象是莫言写作艺术的一大特
勃兰兑斯认为,想象力是作家的显微镜,而“通过显微镜看起来,一个蜘蛛比最巨大的大象还要大,组织还要复杂”。莫言正是借助一个显微镜,使自己从一个出的观察家进而成为一个深刻的透视家,成功地突破了一般的平面简单的描写,深入到事物内部进行立体的观测和描绘,不光写出一滴水珠的形状,甚至解剖分析出它的光和乃至基本粒子。因此,他往往可以在一点上无限深入下去,且写得声并茂,情采饱满。这样一种立体化、深层化的细部描写功力,在当代作家中几乎是凤毛麟角。我们不少人缺的就是这种汪洋恣肆的主观创造力,常常使艺术在过分拘泥于生活的真实上失足,一味“描绘”
“照相”,把水灵灵、活脱脱的生活写得干巴枯燥、死气怪样。特殊的想象天赋成全了莫言,使他在从取材炼意乃至细部描写诸方面都获得了高度自由,在创作的“自由王国”里如鱼得水。
③“立体时空小说”
莫言擅长把风马牛不相及的若干事物联系在一起,熔成一炉,烩为一锅,揉成一团,剪不断,撕不烂,扯着尾巴头动弹。莫言的中篇《爆炸》便是如此。小说写的是“我”带妻子去医院流产的经过,事情本来十分简单,时间也不过半天。可他在天上调来一支飞行部队,若干飞机漫天盘旋,连连打炮;在地上弄了几十个人带着一狗拼命撵着一只狐狸东奔西突,满草甸子乱窜;还在公路上指使一对青年男女骑着一辆摩托来回兜风。真是产房内外,天上
地下贯通一气,四条线索纵横交织立体推进。作者似乎是有意无意间把发生在这一时空内的一切人和事和盘托出,既让你觉得场面雄阔,气度恢宏,又感到这千头万绪之间互有关系。结构的复杂性,自然就带来了小说题旨的多义性,你可以说它反映了人口的“爆炸”,也可以说它表现了新旧道德观念矛盾的“爆炸”,甚至也不妨看做是各种时代信息的“爆炸”。
④“多角度叙述结构”“对位式结构”“时序颠倒”“时序并列”等多种结构手法
莫言小说还大胆试验“多角度叙述结构”(《球状风电》)、“对位式结构”(《金发婴儿》)以及“时序颠倒”“时序并列”等多种结构手法。
为了“使人物和环境获得最大可能的立体感”,使“故事活动起来,获得一种生命的力量”,他怎么方便怎么来,表现了极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甚至还体现在他每每越出常轨的闲情逸致上,如《秋千架》里写部队过河的那一段,按常理可说是节外生枝,即便不全部删除,至少也可大量压缩,可他反而在这儿洋洋洒洒写下近千字。如果说“过河”的这一整段已经有点儿节外生枝的话,那么这里插进来的几句歌词就更是旁逸斜出了。然而,他正是通过这信笔拈来的歌词的分句穿插,通过紧张混乱的军车渡河场面与悠扬抒情的歌词的“二声部平行”的交叉叙述,自然造成了叙述节奏的急促与舒缓;语言形式的韵文与散文;感官形象的视觉与听觉;内在涵义的历史与现实的四组对比,而这四组对比又产生了崇高与滑稽,欢快与沉重,忠诚与愚昧,甘甜与苦涩的四重组合。最终给了读者一颗浸透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军民关系、社会心理和人物情绪的怪味豆,让你咀嚼之余,啼笑皆非,获得一种奇特的审美快感。
2.你认为莫言最差的作品是哪一部或者哪一篇?为什么?
答:我认为莫言最差的一部作品是《檀香刑》。理由如下:
(1)未能彰显人性的光辉
一切堪称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共同点就是彰显人性的尊严。人类的生活确实充满苦难和卑劣,但是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乃是因为他们对于人生的种种苦难和人性的种种弱点饱含悲悯之情,而只有饱含这种情感的作品,才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传诸百代——因为这里面有真正的人性的光辉。
《檀香刑》里最精彩的章节是对死刑的描写,这正是莫言写作最使人感到恐惧和不适的体现。莫言前后描述了七次行刑过程,分别使用“斩首”“斩腰”“凌迟”“檀香刑”等刑罚。莫言在描写刑罚时丝毫不吝啬篇幅,将血肉横飞的场面鲜血淋淋地渲染出来,惨不忍睹,形成对读者阅读心理和忍耐力的巨大挑战。正如傅正明的《檀香刑与文身刑》中所讲的那样,卡夫卡是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而莫言远远不是,不是因为文字技艺,而是因为精神内涵。
(2)回归民间未必要“大撤退”
莫言在《檀香刑》的后记中说道:“《檀香刑》是我的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地大撤退,可惜我撤退得不彻底。”和莫言以前的小说相比,《檀香刑》虽然借鉴了猫腔这个民间文学样式。但是,正是由于这点,它的语言张力远不如《丰乳肥臀》等小说。另外,在凤头部和豹尾部,作者是以叙事主人公说话的方式来写作的,但是其中却带有作者叙述的痕迹,有些话不太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别是赵小甲的
话。回归民间是值得提倡的,但是,这不一定意味着一定要以大撤退为代价。
(3)玩赏酷刑,而不关乎人物命运
《檀香刑》“活龙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不过,可歌可泣的运动和惊心动魄的爱情我们已多次领教,因而,骇人听闻的酷刑成了该书最大的卖点。
事实上,以酷刑的名字作为书名,也印证了作者真正的所卖之处。读过了全书我才知道书封上赫然印着的黑檀香木棒就是檀香刑的主要刑具。它要从犯人的肛门中一寸寸地敲进
去,穿过五脏六腑,最后从肩膀出来。这个过程被莫言绘声绘地描写了一番,其间,敲击的梆梆声、痛苦的呻吟声,犯人的脖子怎么抻、身子怎么抖、眼睛怎样凹、脸怎样胀,流出了什么颜的液体,都有细致入微的交待。“要知道天下的戏,没有比杀人更精彩的;天下的杀人方式,没有比用檀香刑杀人更精彩的”。然而,领略了压轴好戏、精彩之精彩的檀香刑之后,我仍认为莫言在此之前描写的“腰斩”“凌迟”“阎王闩”毫不逊。那腰斩后的犯人竟然“用双臂撑着地,将前半截身体立了起来,在台子上乱蹦跶,那些血、那些肠子,他折腾了足有吃袋烟的工夫”。
凌迟是作为“杰作”出现在第九章的,刽子手在割下第50片肉时,“犯人的两边胸肌刚好被旋尽。胸膛上肋骨毕现,肋骨之间覆盖着一层薄膜,那颗突突跳动的心脏,宛如一只裹在纱布中的野兔。”莫言不愧是言情状物的高手,他的文字甚至失去了想象的余地,直接就是一幅幅画面突兀地展现在眼前,让你禁不住想用双手捂住眼睛。而作者对酷刑的描述和展示全然是一种炫技、卖弄和激赏,是“对坊间流行的历史小说的快意叫板”。其实,早在莫言之前,南斯拉夫的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里奇就在其获奖作品《德里纳河上的桥》中描写过这种“桩刑”,但作者的态度完全是客观冷静的,着眼点在于写人物命运,而不是赏玩酷刑。
三、作品分析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分析其艺术特和表现手法。
枯河
莫言
一轮巨大的水淋淋的鲜红月亮从村庄东边暮苍茫的原野上升起来时,村子里弥漫的烟雾愈加厚重,并且似乎都染上了月亮的那种凄艳的红。这时太阳刚刚落下来,地平线下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