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复习课《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合集五篇)
第一篇:教学反思:复习课《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复习课《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教学反思
1.优点和成功之处
(1)引入恰当有效,便于开展课题的复习,也有效地创设了学习情境。联系当前“全国打拐”的热点问题,以及汶川地震中遇难者身份的鉴定问题,顺利导入课题的复习,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关键是兴趣,这样学生便易于接受本节课较为枯燥和抽象的复习,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进行STS教育。
(2)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对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有了基本的认识并以此解释“核酸保健品”、“抗病毒药物研究”、“DNA指纹技术”等相关的问题。
(3)探究可以渗透到知识生成的环节中,创新思维、发现问题的能力是理科教学的最终目标。
在知识梳理过程中注重引入当前研究热点,并在问题探究和探讨中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学案和启发性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同时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问题意识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2.问题和不足
(1)学生的思维活动还不充分,师生讨论、生生辩论的氛围没有形成。由于时间紧迫,在“核酸保健品”、“抗病毒药物研究”、“DNA指纹技术”等环节的教学中,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分析,有的学生来不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讨论,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学生与学生互相辩论的氛围没有形成,这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
(2)在“亲子鉴定”和“不同物种亲缘关系判定”的问题中,利用了DNA的哪些特点和DNA分子的哪些部分,这一内容没有来得及展开。
高三的复习时间非常有限,如何设计一轮复习的模式和方案,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去说、
去暴露知识中的漏洞,教师如何做到敢于不说或少说,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节课的知识容量并不是很大,可扩展的内容却很多,这些内容该不该都给学生加上,我们在高三的课堂上是以能力培养为主,还是解题训练为主,也让我颇为苦恼。
第二篇:DNA分子结构说课稿
《DNA分子的结构》
说课稿
安阳县二中分校 学科组:生物组 说课人:苏淑敏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安阳县二中分校生物组的苏淑敏。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DNA分子的结构》
在我校实行的“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下,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以及选修一中的有关核酸的相关知识为基础,同时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等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理论,以及选修教材中《基因工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探究历程,②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能力目标:
①通过跟随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发现科学家们曾遇到的问题,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②通过自己制作DNA的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
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难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
多媒体课件,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NA分子结构模型组件
二、说教法(1)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1、直观演示法:
DNA双螺旋结构属于分子水平且为三维立体结构,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模型展示DNA的空间结构,化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实验法
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加深学生对DNA双螺旋结构特点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对于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DNA分子结构的特点。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以“三·五·三”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通过三,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解决-----评价单,问题拓展----评价单的内容的完成来未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据报道首领本拉登被美军击毙,美国军方通过DNA检测结果,以确认是否是本拉登本人,他的DNA和其他人的DNA存在什么差别?通过什么方式体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DNA 我们又知道些什么?
【复习旧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选修一中学过的有关核酸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在“三·五·三”学导型课堂的教学模式下,以建构主义理论等教育理论为基础,按照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要求,展开学习。
【幻灯片展示】威尔金斯、沃森、克里克等人获得诺贝尔讲奖的图片,指出是这些科学家的共同努力,构建出了DNA的结构模型。
1.1学生活动一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上的故事 1.2小组讨论
让学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2.1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 1.2.2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那些错误?他们是如何对待和纠正这些错误的?
1.2.3有关DNA结构方面的几个问题
1.2.3.1 DNA是由几条链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1.2.3.2 DNA的基本骨架是由那些物质组成的?他们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1.2.3.3 DNA中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他们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在学生讨论时,逐组巡查,并参与进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讨论具有实效性和深刻性。
1.3学生展示
从班里抽出其中三个小组代表展示其讨论成果,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各小组认真倾听、质疑、追问、争辩,展示各自的不同观点和见解。
1.4教师点评
根据小组展示的情况,及时点拨提升,给予评价。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知道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善于与人他人交流和沟通,闪光的思想是在交流与撞击中获得的,认识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2.1学生活动二 在对DNA模型构建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2.2小组讨论
根据大家所制作的模型,总结出的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有什么共同观点和不同点。
2.3学生展示
展示DNA结构模型,总结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⑴DNA分子是由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⑵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⑶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配对的规律是A与T配对,G与C配对。碱基A与T、G与C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叫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通过对比各小组制作的DNA模型,发现DNA分子结构特性:稳定性(①DNA都是由磷酸连结着脱氧核糖;②碱基互补配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差异表现在DNA双链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因为其多样性才可以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而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构成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2.4教师点评
指出大家都做得非常好,给与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