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基本营养物质的化学组成;
3.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
4. 通过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及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的学习,养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 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教学流程】
【教学情景设计】: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引入】:展示诱人的食物图片,分析其营养主要成分,引入课题 | 倾听 | 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热情。 |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归纳总结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及结构特点。 | 阅读课本,填写学案,小组讨论 |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 |
【归纳总结】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补充 | 积极思考,踊跃参与 | 使知识条理化,加深学生的理解 |
【过渡】:糖类、油脂、蛋白质主要含有C、H、O三种元素,分子结构比较复杂,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有哪些主要性质,我们怎样识别它们呢? | 思考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提出问题】如何鉴别糖类、油脂、蛋白质? | 阅读,分组实验 | 锻炼学生动手、合作能力 |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实验成果,教师归纳总结 | 展示实验成果 |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
【学以致用】:这些特征反应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 思考,讨论,举例 |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过渡】:糖类、油脂、蛋白质除了特性反应,还有哪些共同的性质呢?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吸收的? | 思考 |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引发学生思考 |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蔗糖在酸性条件下能否水解? | 思考、讨论,动手实验 | 培养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 |
成果汇报,教师归纳总结 | 积极参与,发表观点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问题分析能力。 |
【提出问题】:油脂、蛋白质是否也能水解?其产物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填写学案。 | 阅读课本、独立思考 | 阅读、归纳、总结能力 |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和主要化学性质。 | 积极思考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
【学以致用】:应用本节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糖尿病人尿液检验及腈纶线与 羊毛线的检验。 | 积极思考 |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食物中营养物质摄取的调查报告,研究食物摄取量和食物类型对健康的影响。 | ||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一、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特点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性质
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 葡萄糖砖红沉淀
(2) 葡萄糖 有银镜生成
(3)淀粉的特征反应: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
(4) 蛋白质的颜反应:遇硝酸变黄
(5) 灼烧蛋白质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2.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1)糖类的水解反应
(2)油脂的水解反应
(3)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苯、乙烯、乙酸、乙醇的主要性质,对有机物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另外糖类、油脂、蛋白质这三类营养物质在生物学中、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比较多,学生对他们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
2、欠缺的地方:由于这三类营养物质结构比较复杂,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还不足以从结构
的角度来认识这三者的性质,所以我们采取这样的对策:要注重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出发,利用问题探讨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他们的组成结构和特点,了解他们的共同性质和特征反应,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效果分析
本节课采用讲授、学生分组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归纳等方式进行教学。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具体分析如下:
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化学组成环节中,通过阅读、比较、小组讨论能发现它们的元素组成;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而淀粉与纤维素由于n的取值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的关系。
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特征反应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掌握了糖类、蛋白质如何鉴别,有了感性认识,并能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水解反应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用实验验证。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设计出对比实验并应用到刚学的特征反应进行验证,非常好。当然由于未能
注意酸碱性对实验的影响,有几组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但通过失误,也加深了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
最后,通过学生的小结情况,发现多数同学对本节的知识能够掌握,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如进行散装牛奶是否添加淀粉的鉴定、纯羊毛衫质量检验等。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糖类、油脂、蛋白质等基本营养物质,这些物质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又是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之前学习了甲烷、乙烯、苯等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和乙醇、乙酸等烃的衍生物的主要特点后,再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可使学生系统的认识有机物,也可深化对不同有机物特点的理解,为重点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做了充分的准备。
由于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结构复杂,学生已有知识不足以从结构角度认识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课程标准只要求从组成与性质上认识,注重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出发,认识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特点,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共同性质与特征反应。
本节教学重点: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特点、主要性质
本节教学难点:葡萄糖与弱氧化剂氢氧化铜的反应、油脂的水解反应
教学反思
由于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结构复杂,课时有限,内容较多,本课设计的重点在于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出发,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特点,知道它们共同的性质和特征反应,并能简单的加以鉴别,严格把握课标要求进行教学,并没有盲目拔高。增加蔗糖水解实验方案设计,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本节课有几大亮点。第一是:本节课能密切联系生活。《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部分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介绍的是基本营养物质,它们本身就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所以授课过程中多次联系生活,如在探究完糖类、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后,让学生举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就非常积极踊跃的参与:看看无淀粉火腿中是否含淀粉、羊毛衫的成分确
定、散装牛奶是否掺加淀粉等等。通过联系生活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也使学生明白化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提高学生对化学及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二是:将化学课堂上老师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演示实验在化学学科的素质教育中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通过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规范化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实验的态度等等。而将老师演示转换成学生分组实验,除了能够强化以上作用外,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第三是: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本节课是采用由学生进行反思小结的方式。课堂小结是对整一节课进行梳理和归纳。将课堂小结的时间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而且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途径。教师在课堂一直用这样的小结方式,也会促使学生形成自己小结的学习习惯,使他(她)每接触一个新知识都会主动进行小结,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也会促使学生提高在课堂上学习的专注程度,这样就能大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这几个亮点中,无不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这是目前世界上先进教育思想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根本上说取决于在校期间自主发展的空间和维度,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探索“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开端,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将这种思想得到充分的体现,创设适合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自由发展的最佳环境,使学生个性充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本节课上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个别提问和集体提问要有机结合,在整个课堂上,都是偏向于集体提问。提问,作为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能动的思维之间的纽带,是实现师生互动及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师生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堂提问不仅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技能,还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注意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转化教材意图为自己的意图,转化教材语言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推动力。还有就是在课堂演示实验一定要注意安全。不管是在哪个领域上,安全问题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同样不管是学生分组实验还是演示实验都需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学生实验,教师就一定要做到在旁引导和指导,杜绝安全隐患的出现。由于笔者站得位置是在学生的左后方,没有发现学生在给试管加热时是对着其他同学的。
尽管没什么事故发生,但这一操作是不符合化学实验安全操作的,是不允许发生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一定会加以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并且要将督促工作做到为,坚决杜绝实验安全隐患的出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