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提高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的理念为基础设计本节课。重点突出注重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是《遗传与分子》的第一章第一节,是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统计学。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选取豌豆这种实验材料的优势,再是“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分离定律”。
教材中出现了较多的新概念,也是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比较困难,自花传粉、异花传粉、性状、相对性状、杂交、反交、正交、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遗传因子、纯合子、杂合子、
2、 学情分析
学生是第一次学习遗传的知识,对数学和生物的结合是第一次,可能存在着困难,但是因为对生活中遗传的例子还是比较熟悉的,所以从生活中身边的例子切入比较好。
3、 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课前阅读孟德尔的传记,总结孟德尔的成功之处,让学生在课堂上说出来,进而引出遗传的规律,是学生能够进入里面学习。学习后,再回到生活中来,让学生判断遗传病的发生。
二、教学目标
1.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情感)
2.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知识)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四、教学策略/手段
Ppt、讨论、总结
五、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
1、同学们上午好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遗传与分子》第一章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这是我们学习必须2的开始,在开始之前,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说说通过上次发下去的资料,你对孟德尔为什么会取得成功谈下自己的看法,简略地概括下(ppt出示孟德尔的图片,2分钟)
“老师好”
学生回答
阅读的过程(但是这样能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吗)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2、孟德尔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选取了豌豆做实验,那我们来看看豌豆有什么神奇的特点,有没有同学告诉大家,如果不知道可以在书上2页到答案(大家很缄默哦,那我点名了,xx)
豌豆是闭花传粉的,那么什么是闭花传粉呢(ppt出示概念)。因为豌豆的闭花受粉,在豌豆花未开化之前就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就像我们说的“老死不相往来”,所以大自然中的性状一般是纯种的。
孟德尔发现豌豆有多种易于区分的性状,如有的白花,有的紫花(ppt演示)等,像这样的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型叫做相对性状。       
孟德尔选择了7对相对性状做杂交实验(ppt出示),但是他开始只用了一对性状做实验,同学们能推测一下他为什么最初做“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ppt演示)
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大致的因为大家都想到了,因为我们研究事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ppt上演示复杂的动画,有趣的)
Xx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听讲
学生思考,回答
补充
让学生知道新的概念,在最后提出问题,先思考,然后去科学家的思维,这样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好的,大家翻到课本第4页,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实验是怎样操作的。
首先他选取了  豌豆和  豌豆,杂交,得到    。(学生回答)。(出动画)
(出示“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的?”问题)你们能解释吗?不能,那么我们进行将这个实验看下去。
Mde继续用子一代杂交,结果在子二代中出现了矮茎了。(ppt出示“为什么矮茎在子一代中没有出现呢,而在子二代中出现了?”)mde把F1中出现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未出现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在杂交后代中,同时出现了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同学们能帮助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同学们回答很多,如果我们能将我们的想法穿越时空告诉mde多好,可是现在只好作罢,mde只能通过他的数学才能去解释这个相信了。
他做好了F2代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例是3:1,他还对其他6对性状做了相似的实验,都得到了3:1的比例。
同学们,现在看到了,mde已经有了7组数据量,而且是大量的数据,这可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想利用这些数据去做些什么?
学生思考 
猜想
回答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Mde是个天才哦,他摒弃了前人的观点,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ppt演示)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在解释完后,mde为了得到让人信服的结果,他还做了测交实验。(ppt演示)
经过了杂交,统计,猜想,杂交,mde终于下了结论了: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统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想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总结
我们这一课主要是学习了mde怎样发现分离定律,我请一位学生来说一下mde是发现的过程,然后补充mde取得成功的因为?
六、板书
第一章第一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孟德尔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1、 选取了豌豆做实验
2、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七、教学反思
1、使学生在模拟科学家发现问题—推理假设—实验验证的活动中完成教学任
2.遵循“学习—实践—创新”的思路,简介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过程,
3.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教学的全过程。教材中关于分离定律发现过程的写法,体现了“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
究一般过程。
4.将模拟实验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机结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5.适时地进行技能训练和课堂练习,夯实基础,注重能力。
孟德尔遗传实验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2)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3)子二代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4)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完全相等;
(5)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五、参考资料
1.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背景资料
(1)当时研究生物遗传的状况
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及欧洲各国的植物育种学家为了提高作物产量,进行了大量的杂交实验。一些国家的科学院甚至公开悬赏征求研究课题。荷兰科学院的题目是:“一种花用另一种花的花粉进行人工授精而产生新的种和品种,这个经验说明了什么?用这种方法可以产生和繁育什么样的经济作物和观赏植物?”巴黎科学院出题:“从的可育性及其性状的持久性和非持久性的观点出发来研究植物。”一些学者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提出了还未认识到的遗传学理论上的关键问题。例如,奈特选用豌豆做杂交实验,认识到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有许多优点。豌豆有许多性状区分明显的品种,是严格的自花受粉物种,在子代中性状的表
现很容易区分等。特别是奈特第一次发现豌豆种子灰对白是显性,用杂交种子和白种子回交,子代中有灰和白两种子粒。可惜的是他没有计算两种种子的数量比。 克尔罗伊特(J.G.Koelreuter,1733—1806)是第一个从事植物系统杂交研究的科学家。他成功地用黄花烟草与另外一种烟草杂交,得到了中间类型的。他还提出用与某一亲本反复回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交,可“转化”为该亲本。 盖尔特纳(Gartner,1772—1850)分析了9 000多个实验结果,得出用混合花粉授粉,子代中不会出现性状混合的结论。他认为受精的只有一种花粉,每一花粉粒都各自独立地起作用。同一胚珠里不会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胚胎。 萨叶里(1763—1851)用西葫芦做杂交实验时,第一次把两个亲本的性状排列成一组组相对性状。杂交后得到的,性状既不混合,也不是中间型,表现与亲本之一完全相同。的每一个性状对另一个性状来说是显性的。他认为之所以像它的双亲,并不在于每个亲本各种性状的直接融合,而是这些性状均匀或不均匀地分配;自然界使它的产物具有无限多样性和避免单调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以不同方式组合起来的性状的结合和分配,由此就能产生无数个变种。萨叶里的贡献在于进一步明确一个性状对另一个性状的显性关系以及性状的独立分配。遗憾的是他没有用杂交后代做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没能说明性状在后代中的分配情况。 上述的科研工作和进展,为孟德尔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孟德尔着手解决植物的形态和花的颜等是遵循什么规律传给子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