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二节  染体变异(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和思路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按照《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并依据探究性学习、概念学习和建构主义学习的原理,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体性教学模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侧重学生的观察、对比、交流、合作、探究、归纳等学习方法的指导,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原有的知识系统,构建新的概念。
二、教学资源
1. 文字资源——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必修第二册)
2. 多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
3. 自备材料——磁性铁板
三、教学方法
自学质疑、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精讲点拨、师生总结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
影音资料导入新课       小组讨论学习染体结构变异    多媒体课件引导学习染体数目变异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染体组概念     学生应用染体组概念学习二倍体、多倍体        教师引导学习 单倍体概念,并区别单倍体和多倍体      师生 共同总结总结,并做课堂巩固
2 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胡一舟演出视频,并多媒体展示个人资料,引出本节课要讲内容染体变异
欣赏演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染体变异的类型
问:什么是染体变异?
问题: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基因突变和染体变异的异同?
染体变异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染体结构的变异;一是染体数目的变异
思考并回答
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比较基因突变和染体变异,加强对新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染体结构的变异
问题:染体结构变异的类型有哪些?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原因是什么?
人类的许多遗传病是由染体结构改变引起的。例如,猫叫综合症,分析其发病的原因
问题:染体的易位和基因重组的区别?
小组合作讨论
到讲台前展示本组的成果。
观看猫叫综合症的图片和染体图
展开讨论,并回答问题。
考察学生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协作精神、交流与合作能力。。
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染体数目的变异
问题:
染体变异的类型及其后果?
一般来说,每一种生物的染体数目都是稳定的,但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物体的染体数目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这类变异属于染体数目的增减。染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的个别染体增加或减少,例如21三体综合症就属于这一类。
展示其染体图片
一类是以染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减少
问题:什么是染体组呢?
观看21三体综合症图片
3.染体组
展示扑克牌的图片,要求学生分组,并思考每组有几条?同时展示女性染体图片,引导思考分几组?每组几条?每组内染体的关系?
展示果蝇雌性和雄性的染体图片,并让学生思考可以分几组?每组几条?并通过磁性铁板模拟果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染体情况。
展示染体组的概念,强调染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体,没有等位基因
展示相关染体组的习题
 
思考并回答
学生思考,并动手操作
思考并回答
通过现实生活中实例,
难理解的生物概念简单话,方便学生理解
通过类比并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进一步强化重点概念的理解
4二倍体和多倍体
应用染体组的概念小组讨论学习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
阅读问题,探讨内容,进行相关的讨论
学生回答,学生评价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对知识转化能力。培养小组协作精神、交流与合作能力。
5单倍体
展示蜂图片,并思考:
蜂王配子中染体有几条?
雄蜂配子中染体有几条?引出单倍体的概念
问题:单倍体中一定含有一个染体组么?
含有一个染体组的一定是单倍体么?
问题:如何区分单倍体和多倍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讨论并得出答案
小组讨论,并展示本组学习成果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展示习题
阅读思考回答小组之间可以抢答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五、教学评价设计
探究性学习,其评价就不仅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习的过程中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种种体验。因此,在评价方式上,我以老师主导的形成性评价为主,根据教学进程设置各种类型的形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以求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程。同时,还设置了一些测评题,旨在了解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馈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从而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知识分析:
  1) 学生经学过体、同源染体、非同源染体等概念,为染体组等新概念的建构奠定了认知基础。
 2) 学生应经知道了基因与染体的关系,并且在学习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基础上,学生会较容易接受染体变异的知识。
3)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多倍体的生活实例有一定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学生思维特征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以及更为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但是我校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基本概念、过程和原理往往一知半解,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因此,教学中应设置好问题情景,让学生观察、动手、思考和讨论,适时引导、启发和鼓励,由浅入深,建构染体组等基本概念。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精讲点拨、师生总结,借助多媒体和实物展台,及模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课堂效果分析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
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本节课学生基本达到学习目标,对于染体结构变异掌握不错,能准确判断其类型;对于染体组的概念,部分学生还处于一种临界状态,需要课下巩固强化;单倍体与多倍体的区别,能准确区分它们的不同。对于巩固训练,基本能答出。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小组协作精神、交流与合作能力。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但是在问题的深化上,老师引导的不是很到位,小组之间的竞争没有充分激发,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