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设计指导思想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探究。因此,通过探究活动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是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试验验证——得出结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以求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工作的能力和方法。
(一)教法设计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时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结合直观、比较、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从知识的发生过程入手,教师把教材中的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展开,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铺设符合知识规律的思维轨道,强化素质教育。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二)学法设计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简单的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本课时通过设疑导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索DNA复制的过程,发现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点拨导议,启发学生思考、分析科学家的试验,概括、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展示小组提出的假设,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引入新课
(3分钟)
展示课件并提问: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播放同卵双胞胎的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同卵双胞胎性状相同的原因。引出DNA复制的课题。。
观察图片,提高学习兴趣。回答双胞胎性状相同的原因是
DNA相同。
引入新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回忆
发现问题
(3-5分钟)
有关DNA复制,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知识?你们觉得还有哪些疑问?
(以此设问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发现新问题。)
1、思考回答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2、关于DNA怎样复制?需要哪些条件?复制的结果怎样?有何特点?等等是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求知解疑心理,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出紧扣主题的具有挑战性、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主动去探索。
 
D
N
A
复制方式探讨
(约10分钟)
分组讨论模拟探索
你能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设想出DNA复制的方式可能有哪几种吗? (老师展示两种推测)
假如用15N标记母链,用14N标记子链,请同学们根据假设分组讨论复制一代和两代的结果是什么?用图形表示结果。
教师请部分同学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探索在DNA复制的两种假设下:DNA分子的变化。
部分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展示讨论结果
其他小组补充并作出评价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并进一步复习假说-演绎法。
教师讲解实验过程, 请同学们思考,不同的假设中用密度梯度离心之后试管中的DNA条带所在的位置。并画出示意图。
巡视学生的活动,记录学生出现的问题。
教师请部分同学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教师展示科学家的实际实验结果。
并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
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学生根据刚才演绎结果,推导出可能的实验现象:并画出条带的位置。
激发学生探索和协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D
N
A
复制的条件和过程探讨
(约20分钟)
重点讲解
请同学们独立阅读课本P54,到DNA复制的过程,并整理到学案的相应位置。
待学生整理完后,利用课件讲解。
学生自学并整理答案,听老师讲解DNA的复制过程。
老师的重点讲解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准确的认识。
观看动画
组织学生观看DNA复制的动画课件,引导学生概括总结DNA复制的过程。
让学生为动画配音。
反复播放DNA复制动画,使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知识过渡达到突出重难点目的。通过配音检测学生是否掌握。
阅读课本自学
请同学们独立阅读课本P54,出DNA复制的概念、场所、时间、条件 、特点及准确复制的原因并填到学案的相应位置上。
学生总结DNA复制的概念、场所、时间、条件 、特点及准确复制的原因并记忆。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的思维。
DNA复制的意义
DNA复制有什么意义?教师引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传递遗传信息
与DNA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
教师精选习题,重点讲解。
学生分组讨论后与老师交流
激发学生探索和协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堂测评
基础知识测评
学生练习
检验知识目标达标情况
课堂小结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概括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
巩固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了DNA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将要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属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知识。高中学生的认知体系基本形成,认知结构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完善。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认知活动的自觉性,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由于本课时内容具有较深的抽象性,学生们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外,还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课后反思:
1、《DNA的复制》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DNA复制的方式”并不是本节重点内容。通过将这部分教学内容设计成“ 探究DNA复制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没有直接将知识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教师通过经历科
学探究的过程,享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教师借助精心整合的多媒体素材,诱导学生探究DNA复制的方式,一方面对DNA分子复制过程的特点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使生物基础知识与经典实验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本课对科学史资料进行充分挖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针对性问题,以问诱思,让学生充分体悟经典实验中所蕴含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本人也作为一个合作者,师生一起兴趣盎然,共同经历科学家的探究历程。本节课较圆满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整节课,学生主体地位能很好体现,期间,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没弱化,在学生活跃的思维、积极的参与下反加强了。
不足
本节课遗憾之处,由于知识积累不足、生物科学素养较低,学生对科学史中用到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往往感觉陌生,尽管老师的问题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巧妙创设,但部分学生仍有力不从心之感。一些问题学生未能充分思考,学生讨论不充分,与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同伴合作学习有些背离。另外,一些问题的设计仍需进一步推敲,合理调整跨度,务求使学生的思考更
有价值更有效。
   
 
                      教学反思:
1、对DNA复制学生演示后,教师可以用PPT再动态演示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
2、讲解到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时,因为这里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时说明的不够清楚,学生不太明确实验操作的目的,所以可以增加一句话“怎样让大肠杆菌带上标志性元素?”
3、本节课教师用反映科学认识的基本过程的方法、程序组织教学,将科学工作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试验验证——得出结论)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为学生铺设了符合知识规律的思维轨道,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验了科学工作的一般过程。在教学中,我还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另外,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知识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克服了注入式教学的弊端,将探索知识、科学研究方法和培养能力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全一册必修本第五章第一节。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DNA的复制”一课时,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具体内容有:复制的概念、时间、场所、条件、过程、特点、意义。学好这一课时,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遗传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
2、前后联系
DNA的复制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及基因突变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节课在
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重点难点
DNA复制过程完成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对DNA复制过程的研究,蕴含着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育;DNA复制的过程具有微观、动态、连续、抽象的特点。因此,DNA复制的过程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当堂检测试题
1. 1个DNA分子经过4次复制,形成16个DNA分子,其中含有最初DNA分子长链的DNA分子有(    )
    A. 2个  B. 8个  C. 16个  D. 32个
    2.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的(    )
    A.分裂前期  B. 分裂中期 
    C. 分裂后期  D. 分裂间期
3.下列关于DNA复制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DNA复制过程中需要酶的催化
    B. DNA复制过程中需要的能量直接由糖类提供
    C. DNA 分子是边解旋复制的
    D. DNA 复制过程中两条母链均可作模板
    4.以DNA的一条链“-A-T-C-”为模板,经复制后的子链是(      )
    A. “-T-A-G-”      B. “-U-A-G-”
    C. “-T-A-C-”      D. “-T-U-G-”
5.由15N标记细菌的DNA,然后又将14N来供给这种细菌,于是该细菌便用14N来合成DNA,假设细菌连续分裂三次产生了八个新个体,它们中含14N链的DNA与15N链的DNA比例是(    )
    A、4:1        B、2:1 
    C、1:1        D、3:1
6.下列关于DNA复制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
  ①互补碱基对之间氢键断裂  ②互补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  ③DNA分子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旋  ④以解旋后的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互补配对  ⑤子链与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状结构
  A.①③④②⑤      B.①④②⑤③
  C.①③⑤④②      D.③①④②⑤
7.DNA分子的双链在复制时解旋,这时下述哪一对碱基从氢键连接处分开(    )
    A.G与C  B.A与C  C.G与A  D.G与T
8.DNA复制的基本条件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