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必修一教学反思
第一篇:高一数学必修一教学反思
用人要看他的忠诚度和可靠程度、归依企业的程度,希望能够跟企业结合一起的意向有多少,如果这三样东西都是对的,我们企业会给他非常大的机会去发展。初高中教学先进的几个问题思考 袁海峰
回顾这半个学期的教学 我有一种沉重的感觉 我所任教的重点班
有些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问数学问题的同学在逐渐减少
成绩拔尖的同学也很少.是什么原因造成呢? 这些让我想了很久 心里有一点看法:
1.初
高中教材间的跨度过大
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
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 如函数的定义
三角函数的定义更是如此;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 或用公理形式给出 而回避了证明
比如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坡度较缓 直观性强
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
而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是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 紧接着就是函数的问题(在函数中 又分二次函数 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图象)函数单调性的证明又是一个难点
学习有一定难度.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 论证要求又高
高一新生学起来相当困难 此外 内容也多
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
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下降的客观原因
2.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私下里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习情况
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 不少学生说
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 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 究其原因是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重视直观、形象教学 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 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
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 为了提高成绩
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 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 重点题目反复做多次
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 注重举一反三
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学生刚开始接触听有一定困难
3.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他们上课注意听讲
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但课堂上满足于听 没有做笔记的习惯
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
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 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 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 认为可以松口气了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上述的学习方法
都影响了高中阶段的正常学习
针对上述问题
我认为要想大面积提高高一数学成绩 应采取如下措施
1.高一教师要钻研初中大纲和教材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 摸清三个底(初中知识体系 初中教师授课特点 学生状况)的前提下 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 制订出相当的教学计划 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 做到有的放矢
2.高一要放慢进度 降低难度 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要加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教学时注意形象、直观 如讲映射时可举“某班
50名学生安排到50张单人桌上的分配方法”等直观例子 为引人映射概念创造阶梯
由于新高一学生缺乏严格的论证能力 所以证明函数单调性时可进行系列训练 开始时可搞模仿性的证明
要增加学生到黑板上演练的次数 从而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章节考试难度不能大 通过上述方法 降低教材难度
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 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3.严格要求 打好基础
开学第一节课
教师就应对学习的五大环节提出具体、可行要求 如作业的规范化 独立完成 订正错题等等
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弊病 应限期改正
严格要求贵在持之以恒 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成为学生的习惯
考试的密度要增加应经常化 用以督促、检查、巩固所学知识
4.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不但是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需要 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但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一方面需教师的指导 另一方面也靠老师的强求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 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这里
重点是会听课和合理安排时间 听课时要动脑、动笔、动口 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不是只记结论
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辅导书 以扩大知识面
提倡学生进行章节总结 把知识串成线 做到书由厚读薄 又由薄变厚
召开学习方法交流会
让好的学习方法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财富
以上几点便是我的一点心得 希望能发扬优点 克服不足 总结经验教训
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经验 以便尽快的提高自己
第二篇:高一生物必修一教学反思
生物必修一教学反思
唐甸深
今年是我人生第一年的教师生涯。这是我第一年的高一生物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高中生物必修模块的教学。基本上结束了高一生物的教学,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1、教学观念的转变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
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去试验,从而对知识进行归纳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3.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4、紧抓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以探究、实践为核心组织教学。脱离探究、实践的生物教学不能适应将来新课标的要求,只有经过认真探究、亲身实践,学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实提高。《分子与细胞》中有四个探究性实验,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动,我们确实很是费了脑筋。怎样开展这样的课程,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的能力有限,结果定是一片混乱、一无所
获;还是像传统验证性实验一样给个经典的套路,直接告诉答案,死记硬背下来?那样的话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经过我们备课组的共同探讨,我们对探究性实验采取两种手段:
(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发有价值的课堂交流。
(2)、营造复合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氛围。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和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提 出问题。学生对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出问题的答案,有了问题之后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寻问题的答案。
5、多方位地评价学生新课改对学生的评价不在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经过备课组的多次研究,本学期我们的评价内容包括模块考试、单元测试、实验技能和平时表现(包括预习作业、课后作业)。
6、建立平等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
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