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摘 要】反思性教学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的主要途径。本文将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分析新课标下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生物课;课程改革
教学反思,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活动的一般回顾或重复,也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次总结,是对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作一次全面的评价、判断、取舍,是对教学工作者一次全新的剖析和提升,更是对教育教学一次中肯的补充。布鲁巴赫指出:“反思性实践是使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创见的行家的工具”。在新课程理念的大前提下,教学反思是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是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塑造个人内涵,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理论。对于高中生物教师,这样的教学反思尤为重要。
1 教学观念的革新
1.1 倡导全人教育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需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生物新课标不仅对生物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生物素养”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改变以往那种没有实践反思,只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抄的教学观念,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物观。
1.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然而,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很低,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或是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是潜在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的任务就是
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采用赏识教育。即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
1.3 教师角的转变
其一,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其二,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2 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法、自学辅导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倡导探究式学习
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学习”,体现在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训练;加强了对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要求;知识总量减少并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研究能力,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方案和知识储备,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2.2 倡导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
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如果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这种参与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而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那
么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较好的效果。反之,有些课堂上,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在进行积极地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那么这样的教学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3 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传统的提问、分组讨论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比如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录音录像,特别是一些关于复杂生命现象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评价方式的转变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
学生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评价的传统做法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平时表现,即上课纪律情况、回答问题好坏、作业的正确率等。二是考试成绩。不管哪种做法,都只重结果,即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却不甚关心,即所谓的终结性评价。而新课程倡导要重视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重心逐步转向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各时期的进步,这就是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重要基础,终结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延续,我们应将这两种形式结合使用,侧重形成性评价。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情感体验和高尚的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细细体会,觉得收获不小,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提倡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正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学习,才能提升,拓展自己的视野。只有勇于、勤于“上下而求索”,才能做一个让社会、学校、学生放心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模块一《分子与细胞》[M].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模块二《遗传与进化》[M].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M].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
[5]陈皓兮.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44-45,50,53-56.
[6]苏伶俐.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6,17,20,23.
[7]汪忠.生物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