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1    高中生物必修2《伴性遗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必修2《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它是以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四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能力性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1)科学品质教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过程
思路设计:
引入——提出伴性遗传的概念——伴性遗传的实例——由红绿盲分析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
总结归纳——练习——作业。
[]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观察图片, 引起关注
图片呈现:两幅漂亮世界小的照片。
引导思考:人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
 展示正常男性、女性染体图,提出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体是性染体。从而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 红绿盲实例分析
1、红绿盲的发现过程
思考:1、红绿盲基因位于X染体上,还是位于Y染体上?
2、红绿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
3、红绿盲遗传病的特点是什么?
通过分析人类红绿盲症,家系图,探究红绿盲是_X__染体上的____性遗传病。
1)假设红绿盲基因位于常染体上,那么,男女患红绿盲的几率因该是一样,但男性红绿盲发病率大于女性红绿盲,说明该基因不位于常染体上,而位于性染体上。
2)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发病率,说明该遗传病与性别有关。
3)假设该基因位于Y染体上。但是女性中也有红绿盲患者,所以红绿盲基因不可能在Y染体上,该基因只位于X染体上。
4)从家系图中分析可得知红绿盲基因为隐性基因。
2、基因型分析
如何表示出男性、女性盲患者的基因型?
绘制版图:板画男女性染体对应图,标注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
B/b    B/b    B/b
X  X          X  Y
分析填写:引导讨论,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填入表格。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表现型      正常    正常[携带者      正常     
    问题引导:
    1)就表格而然,男女有几种婚配方式?
    2)各种婚配方式中所生子女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如何?
      完成图解:利用分离定律知识迁移引导理解盲遗传其实质就是分离定律在性染体上的运用。然后由教师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完成男性正常与女性正常婚配、男性盲与女性盲婚配的遗传图解。再将学生分四组,每组书写一个,每组再选一个代表,黑板写出并说明子女表现情况,完成另四个婚配图解。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归纳出盲遗传的特点。
    1) 观察图解,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
    2)为什么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3)男性的盲基因怎样才能传给男性呢?
  4)从图解看盲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怎样?
    归纳特点:归纳出盲基因遗传的特点并扩展到X染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上。
    盲基因遗传(X隐性遗传)的特点:(1)男性多于女性。  2)交叉遗传 隔代遗传(3)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等。
[]小结知识 回馈聚焦
    小结知识:可引导学生完成
  1)伴性遗传概念
  2)伴性遗传特点
[]练习、作业
    简介教学流程:
    1) 观察盲检测图,进行盲测试。
    2)介绍盲有关情况和道尔顿发现盲的过程。
    3)师生一起分析,盲可能的遗传方式。教师提供盲家族遗传系图谱。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判定盲属于隐性遗传病,再根据盲男女患者不利不同推断盲基因位于X染体上。
    4) 学生分析男女有关觉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5)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在学生讨论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出逻辑上的漏洞,互相补充思路。
    这节课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较浓,我主要突出的是课堂的有效提问。有效提问就是设计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知识。给学生一些伴性隐性遗传的素材,让学生分析思考,推导出伴性隐性遗传的规律,教师只做引导者和评价者,体现学
生学习的主体性。
最初我提出让学生从两幅漂亮的世界小图中导入新课,在一开始就给同学们两个思考题,不多,但是能很好地帮助同学们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性染体的提出做铺垫。接着通过让同学们观察盲检查图中显示的数字和图案,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然后引出红绿盲是一种人类常见的遗传病。根据社会调查结果,向同学们提出疑。让同学们分析红绿盲遗传病的遗传规律。
    在分析红绿盲的发病率是男性为什么高于女性时,学生很感兴趣,有各种猜想,但讲不清楚,于是我增设了以下问题作为辅垫:(1)控制红绿盲的基因在哪一类染体上?(2)在哪一条染体上?(3)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很肯定,红绿盲的遗传肯定和性别有关,盲基因肯定在性染体上。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学生思路很乱,如一位学生说,致病基因在Y染体上,所以男性患者多,很快他就不能自圆自其说,因为女性没有Y染体,也有患者。于是又有同学说,致病基因在X染体上,男性女性都有X染体,都会患病。第三个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显性遗传,因为男性有致病基因就表现出来了,很快学生进行推论,发现结论又错了,因为男性只有一条X染体,而女性有两条X染体,只要携带致病基因,都表现为患病,那么女性患病的比例应该更高一些,
这显然和男性患病高于女性的事实不符。于是又有学生说,致病基因在X染体上,是隐性基因,我让学生推一推看,结果和事实相符,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由此学生也得出了伴性遗传有伴X和伴Y两种,伴X遗传又有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两类,红绿盲遗传是伴X隐性遗传。学生在不断的选择中纠正了思维容易出现的误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产生了学习的乐趣。
    接着我又提出:伴X隐性遗传病在遗传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以红绿盲遗传为例来说明。假设用Bb来表示红绿盲和正常觉的基因,红绿盲基因是哪一个基因?学生很快确定红绿盲基因为b,正常基因为B。我先请同学写出以下基因型:正常男性和女性的基因型;盲男性和女性的基因型;携带盲基因的女性基因型。学生在写基因型时也走了不少弯路,结果也是在不断的修正中尝试到成功。
    在学生学会正确表述红绿盲遗传的基因型时,我请学生推测以下类型的遗传过程,并探讨规律。(1)盲男性和正常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2)正常男性和携带盲基因的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3)正常男性和盲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4)盲男性和携带盲基因的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我先在黑板上写了第一种类型的遗传系谱,再让学生在下面练习其他类型的遗传系谱。让学生有什么规律,推导出盲隔代遗传的特点,使学生
的思维容量大大增加。接着我问学生:盲基因在上下代之间传递有什么规律?学生一边思索,一边画出上4种情况的遗传系谱,学生们发现了:父亲的致病基因可以传给女儿,母亲的致病基因可以传给女儿,也可以传给儿子;女儿的致病基因既可以来自父亲,又可以来自母亲;儿子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沉得住气,不能急于将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在其中起点拨作用。为了能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知识,我请学生说说看,在上下代之间,谁患病,谁一定患病。让学生先在遗传系谱中将患者标记出来,很快发现: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
     在总结遗传规律的时候,我有意写错一个遗传规律,想让同学们经过思考发现,让同学们对此遗传规律有深刻印象。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没能重点突出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及学生对错误知识点的辩证过程,着急着自己一手包办。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吸取一些经验,给学生更多思考和讨论以及发现问题的时间,让课堂更加完美。
这节课多数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觉得很有劲,但有一部分学生思维能力较差,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不强,因此自主探究式教学,容易使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增大。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这是今后教学上值得探讨的问题,我设想,对于易于推导的问
题,要多给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回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部分学生起到引领作用。
还有在讲解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关于讨论盲的表现型和致病原因时,讨论激烈,发言非常踊跃,证明大家对在自己身边存在的遗传疾病比较关心。所以可以在适当的时间之内,给同学们讲述一些遗传疾病的病因和发病的原因,让大家对此有更广泛的了解。
    经过深刻反思,我认为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1.讲人类红绿盲症的时候,通过资料分析说明它是属于伴X隐性遗传,说明为什么这个致病基因是位于X染体上,在Y染体上没有对应的等位基因,需要讲清楚X染体和Y染体的在形态和大小的区别,这一点我本身是安排在讲解其基因型时做讲解,但实际教学时将它放到了最后总结其遗传规律时,感觉有点滞后。导致前面学生有点迷惑。2.在学生练习写出不同男女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时,我请了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并逐个讲解,当时如果请其他同学来分别讲评,参与度就可以更高一些。3.最后在总结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时,完全以红绿盲为例加以分析,可能学生难以体会到普遍性和广泛性,如果能够展示其他同类遗传病的图片,学生的认知应该可以更为直观,也更能加深印象。4.深度不够,在课堂上,一直讨论的都是人类红绿盲,而很少提到X染体隐性遗传病,应把知识水平提到这一高度上来。再有,应把课堂
教学真正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去思考、讨论。从而得出结论,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标,让学生既得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反思2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课教学反思
一、 教学内容分析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等知识,因此,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是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为生态 系统的信息传递的作用等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立
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为:“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属理解水平,即学生能判断什么是生态系统,为达成这一目标,应当让学生明白生态系统的概念和 结构,并能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由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既能: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为教学重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及其关系;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三、设计思路
1、通过一段有趣的动画来引出新课。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本课,同时,举一反三,在简单的生态系统中出生态系统的共性, 即生态系统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举例应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概念的归纳能力。
 2、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则由自制的生态瓶分析探究入手,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分类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环境,最后再引回到生态系统的组成上。
3、有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阐述,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依然采取多媒体这一直观手段,让学生能进一步去感知,并获得认同。
 4、角扮演是课堂上给学生随机分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并把主题设定为“我最重要” ,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四者之间的关系。
 5、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很容易蜻蜓点水般的学习。因此,在这里,就要求教师深挖教材,拓展学生的视野。 本节课的思路比较清晰,在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中,重点强调概念中应该注意的3个关键点,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让学生举例,加以简单了解。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中,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作用及其关系;引导学生总结一条完整的食物链需 要包括的关键点,进一步分析食物网,学会数有多少条食物链以及分析消费级和营养级。
三、 自我反思
总体上来说,这节课我觉得上的比以往,有所进步,因为经过了多年的教学尝试,更会备课了、更有方向、更有经验了;准备的时间更充裕些,查阅了很多的资料以及现成的教学设计,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要表现在:
1教材处理的比较合理,如生态系统的类型等不是很重要的内容大胆放手了,而对于概念反复强调关键点,对于组成成分注重分析相互关系,对于食物链注重区分消费级和营养级,对于食物网注重分析等;
 2、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给学生阅读分析教材的时间,自主完成学案,教材和学案中有的尽量让学生背着答,争取发挥学案的最大作用。而对于有些难度、 需要点拨的师生共同分析。
 3高中生物教学反思、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特别是 教师对教材的充分挖掘和调整,是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作用,课堂活而有序。
 4、本课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在角扮演中,全体同学都积极动脑,展示自己所长,学习兴趣被激发,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交流能力、表达展示能力都得到发展。 
5、引课给了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可以体现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并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经过课后的自我反思以及组内教师的评课,这堂课还存在以下缺点:
1、引课:用动画片中的片断引课,课件中多次出现动画,无疑,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也存在学习隐患,那就是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在动画片的某个情境中,以至于在开课后的五至十分钟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听课状态。那么,要怎样引课既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有助于学习接下来的内容而且不影响学生学习注意力呢?在反复斟酌之后, 决定教 师自制生态瓶,并用它来引出本节重点,这样,不仅解决了刚才提到的问题,而 且可以为本课的情感目标服务, 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通过事实证明,这一改进是行之有效的。
2、讲练结合不足:本课是在全部授课结束后,进行的练习。整体上总感觉 哪里有些欠缺和不足。在同科组老师的指点下,才明白,原来练习可以是随时随地的,没有必要拘泥于以往授课的形式。比如说,讲完生态系统的组成, 就可以直接设计一个填表的练习,让学生马上学以致用。在讲完食物链的时候, 也可以设计一个练习小卷,强化食物链的相关知识。而食物网的连接也可以作为食物链学习的一项考察。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内容,学生也不会感觉枯燥无味, 反而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的求知心理, 从而以更高的学习热情来对待后边学习的内容。 
3、不能收放自如。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关系让学生讨论,但是并没有最后点拨收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结论。 这处, 在课前实际上设计的比较好, 但是真正上了课堂,应变能力不足,没有达到收放自如。 3、教师的感染力、组织力和调控力还有待提高。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对学生的调动还不够。 有些地方可以大胆的让他们讨论、 让他们举例, 也可以变换形式, 这样课堂气氛会更好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很多。 这也反映出了自己经验还是 不足。
 4、本节课中生态系统的概念出示较快,缺少学生记忆、内化的过程;学生角扮演时对环境概念的界定不是很全面。 5、教态还不够自然。这点自己上课时也体会到了,总体来说有些紧张,课堂有些赶,还需要用经验和努力来改变自己,让自己更自然。 
综合各位老师的建议,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努力改进,具 体改进措施如下:
 1、要合理利用自己年轻、有精力的契机,认真钻研教材、课标、考纲、教 法,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利用教研的机会接受更多的新的教学理念,并争 取应用到日常教学中。 2、多听课、多学习。要在平时的时间多听组内其他教师的课。学习其优秀的地方,适合自己的
地方更要合理运用。争取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 模式和风格,合理应用教学方法。 这一次课,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上课前准备的时候是很痛苦、在一次一次的没有方向中寻方向,但是的确很锻炼人,能加速一个新教师的成长。在每 一次的试讲中,都会发现一些问题,也都会有一些灵感,这种灵感有时来自于自己,有时来自于学生。组内其他教师每一次都认真地听课,并且给我提出改进的意见,有时连具体每个小部分的引入以及一个小问题的设计都很认真地指导。在这一次次的改进中, 我收获颇多。 应该说这一堂课是我们生物科组集体智慧的结晶, 而我是其中的主演。我很感谢这些在我成长之路给予引导的教师们,我也想通过 自己的努力快速的成长,不能让他们失望。再就是我感觉生物教学在更多的时候 是情感上的交流,是学生走进自然的一座桥梁,不论教学中有多少重点、多少难点,情感教育永远是重中之重!其特殊性在于情感教育不仅仅是语言的描述,更多的是行为上的潜移默化。一堂好的生物课,会让学生终生收益,也会让我们的生态系统多一份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