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1高中生物必修2《伴性遗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反思1 高中生物必修2《伴性遗传》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必修2《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它是以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四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能力性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1)科学品质教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过程
思路设计:
引入——提出伴性遗传的概念——伴性遗传的实例——由红绿盲分析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总结归纳——练习——作业。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图片,引起关注
图片呈现:两幅漂亮“世界小”的照片。
引导思考:人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
展示正常男性、女性染体图,提出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体是性染体。从而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二] 红绿盲实例分析
1、红绿盲的发现过程
思考:1、红绿盲基因位于X染体上,还是位于Y染体上?
2、红绿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
3、红绿盲遗传病的特点是什么?
通过分析人类红绿盲症,家系图,探究红绿盲是_X__染体上的__隐__性遗传病。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1)假设红绿盲基因位于常染体上,那么,男女患红绿盲的几率因该是一样,但男性红绿盲发病率大于女性红绿盲,说明该基因不位于常染体上,而位于性染体上。(2)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发病率,说明该遗传病与性别有关。
(3)假设该基因位于Y染体上。但是女性中也有红绿盲患者,所以红绿盲基因不可能在Y染体上,该基因只位于X染体上。
(4)从家系图中分析可得知红绿盲基因为隐性基因。
2、基因型分析
如何表示出男性、女性盲患者的基因型?
绘制版图:板画男女性染体对应图,标注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
B/b B/b B/b
X X X Y
分析填写:引导讨论,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填入表格。
女性男性
基因
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表现型正常正常[携带者] 盲正
常盲
问题引导:
(1)就表格而然,男女有几种婚配方式?
(2)各种婚配方式中所生子女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如何?
完成图解:利用分离定律知识迁移引导理解盲遗传其实质就是分离定律在性染体上的运用。然后由教师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完成男性正常与女性正常婚配、男性盲与女性盲婚配的遗传图解。再将学生分四组,每组书写一个,每组再选一个代表,黑板写出并说明子女表现情况,完成另四个婚配图解。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归纳出盲遗传的特点。
(1) 观察图解,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
(2)为什么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3)男性的盲基因怎样才能传给男性呢?
(4)从图解看盲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怎样?
归纳特点:归纳出盲基因遗传的特点并扩展到X染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上。
盲基因遗传(X隐性遗传)的特点:(1)男性多于女性。(2)交叉遗传隔代遗传(3)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等。
[三]小结知识回馈聚焦
小结知识:可引导学生完成
(1)伴性遗传概念
(2)伴性遗传特点
[四]练习、作业
简介教学流程:
(1) 观察盲检测图,进行盲测试。
(2)介绍盲有关情况和道尔顿发现盲的过程。
(3)师生一起分析,盲可能的遗传方式。教师提供盲家族遗传系图谱。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判定盲属于隐性遗传病,再根据盲男女患者不利不同推断盲基因位于X染体上。
(4) 学生分析男女有关觉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5)师生共同总结归纳伴X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在学生讨论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出逻辑上的漏洞,互相补充思路。
这节课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较浓,我主要突出的是课堂的有效提问。有效提问就是设计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知识。给学生一些伴性隐性遗传的素材,让学生分析思考,推导出伴性隐性遗传的规律,教师只做引导者和评价者,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最初我提出让学生从两幅漂亮的“世界小”图中导入新课,在一开始就给同学们两个思考题,不多,但是能很好地帮助同学们回忆之前学过的知识为性染体的提出做铺垫。接着通过让同学们观察盲检查图中显示的数字和图案,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然后引出红绿盲是一种人类常见的遗传病。根据社会调查结果,向同学们提出疑。让同学们分析红绿盲遗传病的遗传规律。
在分析红绿盲的发病率是男性为什么高于女性时,学生很感兴趣,有各种猜想,但讲不清楚,于是我增设了以下问题作为辅垫:(1)控制红绿盲的基因在哪一类染体上?(2)在哪一条染体上?(3)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学生很肯定,红绿盲的遗传肯定和性别有关,盲基因肯定在性染体上。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学生思路很乱,如一位学生说,致病基因在Y染体上,所以男性患者多,很快他就不能自圆自其说,因为女性没有Y染体,也有患者。于是又有同学说,致病基因在X染体上,男性女性都有X染体,都会患病。第三个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显性遗传,因为男性有致病基因就表现出来了,很快学生进行推论,发现结论又错了,因为男性只有一条X染体,而女性有两条X染体,只要携带致病基因,都表现为患病,那么女性患病的比例应该更高一些,这显然和男性患病高于女性的事实不符。于是又有学生说,致病基因在X染体上,是隐性基
因,我让学生推一推看,结果和事实相符,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由此学生也得出了伴性遗传有伴X和伴Y两种,伴X遗传又有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两类,红绿盲遗传是伴X隐性遗传。学生在不断的选择中纠正了思维容易出现的误区,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产生了学习的乐趣。
接着我又提出:伴X隐性遗传病在遗传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以红绿盲遗传为例来说明。假设用B和b来表示红绿盲和正常觉的基因,红绿盲基因是哪一个基因?学生很快确定红绿盲基因为b,正常基因为B。我先请同学写出以下基因型:正常男性和女性的基因型;盲男性和女性的基因型;携带盲基因的女性基因型。学生在写基因型时也走了不少弯路,结果也是在不断的修正中尝试到成功。
在学生学会正确表述红绿盲遗传的基因型时,我请学生推测以下类型的遗传过程,并探讨规律。(1)盲男性和正常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2)正常男性和携带盲基因的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3)正常男性和盲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4)盲男性和携带盲基因的女性结婚后代遗传情况。我先在黑板上写了第一种类型的遗传系谱,再让学生在下面练习其他类型的遗传系谱。让学生有什么规律,推导出盲隔代遗传的特点,使学生的
思维容量大大增加。接着我问学生:盲基因在上下代之间传递有什么规律?学生一边思索,一边画出上4种情况的遗传系谱,学生们发现了:父亲的致病基因可以传给女儿,母亲的致病基因可以传给女儿,也可以传给儿子;女儿的致病基因既可以来自父亲,又可以来自母亲;儿子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沉得住气,不能急于将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教师在其中起点拨作用。为了能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知识,我请学生说说看,在上下代之间,谁患病,谁一定患病。让学生先在遗传系谱中将患者标记出来,很快发现: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
在总结遗传规律的时候,我有意写错一个遗传规律,想让同学们经过思考发现,让同学们对此遗传规律有深刻印象。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没能重点突出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及学生对错误知识点的辩证过程,着急着自己一手包办。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吸取一些经验,给学生更多思考和讨论以及发现问题的时间,让课堂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