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里人走边疆
作者:陈丽萍
来源:《中华手工》2016年第10
        对我们来说,新疆是边疆。
        对新疆人来说,我们是口里。口里就是内地的意思。
        作为口里人,许久前已想去边疆看看。毕竟大漠孤烟、日暮黄沙、天山驼铃、古城楼兰……哪一样都令人眩晕,好似前世的梦,召你前往。
        更何况,还有缤纷的艾德莱斯、艳丽的绣花、奔放的热瓦普……
        从土墙院到大巴扎
        生活在新疆,是怎样的情景?都市大同小异,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乡村景宜人,村里的年轻人都想出去闯荡。除了风光,和口里没什么不同。我想,或许因为遥远,我们对边疆难免有种种误会。总要自己来看看,才知道这里的美好。
        显然,8月是走边疆的旺季,机票价格咬人。只好买了火车票,慢慢晃悠。开出嘉峪关,眼前彩突然从绿变成黄,光秃秃的山、了无生气的戈壁,暮下,不知道哪里冒出一股烟,孤单矗立。
        到达古城奇台,已经是第3天。当晚,就住进回族农家小院。小院很大,四四方方。前院朝南是正房,中间是菜地,种花、种菜,也种着葡萄,架子搭上正房,葡萄便顺着架子爬出一片绿荫。架下摆餐桌,吃过饭,顺手揪一颗葡萄放嘴里,甜极了。西边有一棵高大的海棠,挂满了海棠果,落得满地都是。摘下一个,红艳艳的小苹果模样,一口咬下,妈呀,又酸又涩。本来就不是这样吃。人家都是切片晒干了再吃,或者用来泡茶,难怪路边都在晒红片状物。
        家里拉回一车绵羊,轰了半天也不下车。主人急了,拖着腿拉下来一只,放牧归来的羊缓缓走近,被拉下车那只羊见了,直接走进大部队。车上的羊也一只只跳下,融入归来的羊。就这样合了?看得我目瞪口呆。晚上宰了一只烧烤、炖煮,也不知是旧羊,还是新来的。
        农地里,麦子已经收割,向日葵低下了头,偶见一片地里花盘竟然全部抬头望天,还有
这样的品种?走近一看,原来已经砍下半截,正插地里晾晒呢,果然是好办法!江布拉克草原的麦才刚转黄,顺着山峦地势跌宕起伏,一直蔓延到远处。一阵风过,万顷麦田一起低头又抬起。山顶是哈萨克族放牧的草原,羊三三两两散落在草原上,草很深,风一吹,才发现草下还藏着小羊羔。正感叹风吹草地见牛羊,一个10来岁的哈萨克族小男孩翻身上马,从眼前飞奔而过,无比神气。
        大巴扎又是另一番景象。屋顶很高,人很多,耳边都是听不懂的语言。货物琳琅满目,号称葡萄干的奶奶的大葡萄干、堆成山的无花果、五彩缤纷的丝巾。广场上,两个头戴花帽的小男孩抱着巴扬,满脸忧伤地演奏;巡鹰的汉子,不时将罩在老鹰头上的眼罩取下,老鹰的目光凛冽,呼啦啦半截人展开翅膀。到甜品店,要了一份精致的切糕,口味甚多,价格实惠。
        7坊街的手艺人落
        由七一棉纺厂改建的7坊街,是新疆首座文化创意产业园。经过6年的打造,已经十分多元。
        无论是现代艺术,还是先锋艺术、民间艺术都打出了名头。这里不但是艺术家创作、展示的平台,也是文化人交流的场所。去7坊街看看!成为许多文化人游新疆的必备行程。
        号称新疆的798”7坊街,是一个半封闭的小院。外观醒目,一栋10来层的小楼穿了一件红网,再贴上一个大大的“7”字。穿过小院铁门,从左边上楼,有绘画、雕塑、摄影、民艺、动漫……几层楼加起来工作室有近百家。
        第一个拜访的,是入驻的唯一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单秀梅。随意参观。单秀梅热情招呼,她正赶着发一批货,说完便到隔壁仓库收拾东西去了。玻璃柜中放着全套56个民族娃娃,还有靠着火炉吃西瓜的大爷、骑在骆驼背上奏乐的小伙……虽也是布偶,但明显和平日所见的不同,多是高鼻梁、深眼窝,穿着民族服装,或骑马、或打馕、或绣花。只是她的作品只展览不出售,售卖的布偶是她学生的作品,但也是纯手工制作。还有布馕、艾德莱斯手工包。是她和村社合作开发的产品,也是纯手工。新疆有挖掘不完的民间艺术,我去挖掘,她们把艺术呈现出来。这不就是最直接了当的一带一路
        雕塑家王忠民正往一件作品上添泥,先用木刀切下一点泥,用手一块块贴上,再按紧。新疆的传统高台民居,在他手下,耸立得像一座小城堡。因为还要烧制,中间并没有骨架,
纯粹靠泥土的力量。先做基底,晾干了再往上加泥。乍一看,他的作品和其他陶塑没什么区别,沉默的少女、皱眉的光头、大笑的老爷子。仔细看,总觉得他们是从牧场走来的,好像要给你讲草原上的故事。王忠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从小见惯了沙漠、红柳、芨芨草。记忆把做手下的泥,化作时间之舟载来万古如斯的苍茫。这些陶塑的泥,来自西山陶土,再配上火焰山的土,有种任性的微红。这样才能代表新疆的洒脱。”2014年参加深圳文博会,他被邀请到广东中山开了陶塑艺术馆,成为第一个走出去的艺术家。如今他半年在新疆,半年在广州。新疆是根,但也要走出去。
        用新疆的元素做创作,好像是7坊街手艺人不约而同的默契。做宝石画的耿疆,用宝石描绘新疆的山水;做面塑的那鼎浩,用山东面塑展示葡萄架下的风光;做皮雕的孟璐璐,雕刀下是马背上的汉子;做锡伯族弓箭的伊春光,坚持锡伯族古老手法制作……“没有刻意用新疆元素,但在新疆做手艺,就绕不开。”7坊街对外负责人海鹏笑着说。是啊,新疆有湛蓝的天、无边的大漠、美丽的姑娘、香喷喷的馕,都是口里见不到的美,为什么要绕开呢?
        新疆文博会的碰撞
        818日,第4届新疆文博会在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其主题是丝路创想 博汇新疆,一路
看过去,艾德莱斯做成的礼服、VR体验克孜尔石窟、新疆博物馆衍生文创……有新旧对比、有内外沟通、有古今交流,明显能感觉到新疆文化产业的大环境越来越好。
        新旧:织出艾德莱斯
        身着红艾德莱斯的维吾尔族姑娘布祖热古丽坐在织机前忙碌着,有节奏地开动织机,织机声吱吱呀呀。头戴花帽的父亲站在一旁,整理着五颜六的丝线。
        布祖热古丽忙碌了大半晌,父亲心疼女儿,把她替换了下来。他们来自艾德莱斯绸产区莎车,是艾德莱斯绸纺织技艺的传承人。一块艾德莱斯绸宽50厘米,长6米,刚好可以做一件长裙。每一块艾德莱斯绸上,可以有710种颜,织这样一块艾德莱斯绸大约需要24小时。布祖热古丽学习纺织已经十几年,她很享受这个过程。展区旁边就是服装设计区,设计师们将艾德莱斯绸改良做出礼服。无论材质、图案,还是规格都已经不一样了。新有新的穿法,旧有旧的穿着,只要还有人喜欢传统的艾德莱斯,我就会继续织下去。
        参观:走进哈萨克毡房
        “可以脱鞋进去看看。见有人张望毡房,身着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的玛丽亚笑着邀请。现
代的会展中心出现这样一顶传统、高大的哈萨克族毡房,岂止是惊艳,简直是招摇。毡房门帘是芨芨草编织的琼木其,地上是绣着各花草的花毡,墙上挂着马鞭、乐器、服饰、动物皮毛等。一个姑娘小心翼翼取下一顶传统的皮帽,可以试戴的。玛丽亚热情招呼,还帮着姑娘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