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归宿
[摘要半截人] 人类诞生伊始,人便开始了对自己的研究,人来源于物,却高于一切的物;人是有生命限制的,但又能超越生命。究竟什么是人?人的本质是什么?人从何处来将往何处去?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缠绕着哲学家们。不仅在形形的哲学学派中达不成共识,在我们如今的心理学界中,同样缺乏科学完整的说明。马克思主义深刻剖析了人的本质,同时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对心理学方法论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 心理学 心理学方法论
人的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史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哲学派别中的学派林立。许多哲学家为了弄懂这一问题进行了孜孜不倦的努力,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些不同的看法代表了他们的不同哲学观点。虽然这些看法都有着一定的依据,但这些观点大部分是错误的,或者是片面的,把人抽象化了。自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诞生了,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彻底地考察,把人从彼岸世界拉回到了现实世界,把“抽象的人”转成了“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实践哲学也因而成为了一门“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众所周知,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的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的学科。对人不同的认识造成了如今心理学流派的分崩离析。不管是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还是人文主义取向的心理学,都无法提出令人信服的论据。在心理学中,人时而是物、时而沦为机器,时而沦为禽兽,时而又被当做神明。虽然这些观点彼此对立,但他们都倾向于把人性看做是恒久不变的。高清海先生曾说过:“人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他的这句话使我们再看待人的本质的时候要摒弃以往追求单一、前定、不变本性的物种思维。在看待人的本质时,既要看到人的自然性也要看到人的超自然性;既要看到人的生命性,又要看到人的超生命性。[1]
一、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人类很早就提出了这一问题。有名的斯芬克斯之谜作了做早的也是最肤浅的回答:幼年爬行、成年直立行走、老年策杖而行的动物。很明显,这是从形体上对人是什么的解说。要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需要从更深层次上把握这一概念。首先要探究的就是人的本质是什么?所谓本质,哲学上的解释是:某类事物区别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质。人的本质就是要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人性或人的本性不同于属性,属性是各式各样的,有共性、个性,有深的,有浅的,而人性或人的本性则是人的类属性,即人人共同具有而能把人
类同其他的类,主要是动物这个类区别开来的属性,因此,根据人性我们就能回答人是什么。[2]
对于人性的问题,西方哲学史上的思想家作了各式各样的回答,比如:古希腊的唯物主义者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鳩鲁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是由原子构成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卢梭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等等。可不管是以往的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都没能全面地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由于不懂得实践,唯物主义就从纯粹客观的或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世界,而忽略人的能动性,因此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束手无策,成了“半截子唯物主义”;与此相反,唯心主义则看到了人的能动性,抽象地发展它,认为是精神派生了物质。只有到了马克思,他创造性的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才揭开了人性神秘的面纱。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实践,即人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说过:“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接着又进一步指出,“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
马克思这段话表明,生产实践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了。虽然区分人和动物的方法是很多的,但只有实践才能把人和动物从根本上区分开来。另外,马克思的这段话还透露了一层更加深刻的含义:人的本质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或者前定的,那种期待出人的永恒本性的尝试是幼稚的。因为实践是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生改变,由实践决定的人性也会相应发生改变。比如: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十分低下,人们除了吃喝拉撒睡,不会有其他更高层次的追求。时代赋予了原始人的实践就是觅食、繁衍后代、防寒保暖等最基本的生存实践活动。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性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些都说明了: “人是什么”的本质并不是给予的,不是前定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由人自己的生存活动创生的、处于历史变化中的“自我规定”。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界定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揭示与论述,先后给人的本质作了三个界定。第一个界定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作出的。马克思说:“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
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3]这里说的人的类特性即人的本质,这里说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可见,这里是说劳动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是劳动。第二个界定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作出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简单地说,就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个界定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作出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5]简单地说,就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本性)。对于第一种和第二种界定,我国学者们讨论的比较多。第三种界定要相对陌生。而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三种界定并不是相互孤立,而是紧密联系的。
1、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
作为人的本质的实践活动是“人们有目的、能动地进行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6]实践在人的整个历史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作为人类最初的实践活动,在人类起源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恩格斯曾说过:“在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
动起了决定作用。”简而言之,没有劳动就不可能使四肢攀行的动物变成两足直立的人,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的大脑的解放和语言的产生。那么,劳动究竟是怎样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