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基本含义 (一)概念 1、发  展:是指事物的连续不断的变化。一般指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也包含质量的提高或下降。  发展一般取正面的含义  2、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发生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变化。 身体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不断加强; 心理发展包括心理活动的形式的心理活动的内容两个方面。  (二)人的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思维的萌芽时期。  前运算阶段:2-7岁,直觉动作思维为主  具体运算阶段:半截人7-12岁,形象思维时期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抽象逻辑思维开始                  占据主导地位    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思维的不守恒性 思维的不可逆性 思维的非逻辑性 自我中心  测一测 一斤铁跟一斤棉花哪一个重? 你有兄弟吗?,叫什么名字?吉姆. 那么吉姆有兄弟吗?――没有! 我今年属猴,明年属鸡!  2.多元智能理论 语言智能: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作家,诗人、演说家、记者、新闻播音员等; 逻辑―数学智能:之人能够量化,计算,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能力。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工程师和电脑程序设计师等; 空间智能: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如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划价和建筑师等;  身体―运动智能:人能巧妙的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能力。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和手艺工匠等; 音乐智能:人敏锐的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的能力,作
曲家、指挥家、乐师、善于领悟音乐的听众等;  人际关系智能:能够有效的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社会工作者、演员、政治家和教师等; 自我认知智能: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运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引导自己的人生。神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等 自然观察者智能: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分辨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和人造系统的能力,农夫,植物学家,猎人、生态学家等  智商(IQ 比率智商: 智力年龄/生理年龄×100  IQ 离差智商: 100+16 ×(X-X ˉ /S IQ  智力和个人成就的关系 IQ与学校成绩之间的关系r 0.5 IQ教育水平的关系r 0.55 IQ与个人社会地位的关系r 0.50 IQ与个人收入的关系r 0.40 IQ与工作表现的关系r 0.300.54  看看你的想象力 有个人很爱钓鱼.一天早上,他到河边闲逛,看见一个孩子在钓鱼,就问:“小朋友,你钓了几条鱼?”那个孩子回过头调皮的说:6条无头鱼,8条半截鱼,9条无尾鱼‘.你算算我一共钓了几条鱼?”那个人算了半天,也没有算出来.你能帮他算一算吗唐僧师徒再去西天取经的<a name=baidusnap0></a>路上</B>,经过一个“说谎国”。唐僧命八戒打听今天性契机,八戒转身而去。“说谎国”里的规定,男人每星期一、二、三说谎,女人每星期四、五、六说谎,其它时间都说真话。八戒遇到一个男人问:“大哥,今天星期几?”男人答:“昨天是我说谎的日子”。遇到一个女人也是同样的答案。唐僧急得频频摇头,孙悟空反复思考,突然高兴得说:“师傅,我知道”。 各位,你知道今天是星期几吗?  3.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  自我实现 审美 认知 尊重 归属和爱 安全 生存                                                              4.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说 1)人的发展应尽可能全面发展 2)人的发展应尽可能充分发展 3)人的发展应尽可能自由发展 4)人的发展应尽可能协调发展 (三)人发展的一般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 1、定义 遗传是亲代将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 2、遗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儿童个体发育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遗传规定了儿童个体发展的内涵和进程; 遗传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3、胚胎环境的影响 母亲的营养; 母亲的药物; 尼古丁和酒精; 母亲的疾病; 母亲的情绪状态。 (二)环境――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环境决定了人发展的差异性; 环境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环境也不是万能的; 1.自然环境 1)气候 2)地理位置或地域 3)食物和营养  2.社会环境  1)政治 2)经济 3)文化 3、家庭环境 1)家庭客观因素      地位、经济、受教育水      平、结构等 2)家长的期望 3)家长的教养方式  (三)个体因素  1.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发展 2.实践活动可以促进人的发展 3.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三、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定义 广义:
凡是一切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和身心健康的活动。 狭义:通常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学校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特殊的社会环境,能根据预定的目的和自身的规律对儿童实施系统的教育影响; 学校可以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能积极主动地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直接施加影响; 学校是促进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3.学校的影响因素 1)教学内容的影响; 2)教师的影响; 3)校风的影响; 4)同伴交往的影响。  4.学校教育与个性化  1)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提升 2)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3)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5.学校教育与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学到如何规范自己、对待他人等方面态度和行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2岁(希望) 第二阶段:自主感对羞怯或怀疑感2-4岁(意志) 第三阶段:主动性对内疚感4-7岁(目的) 第四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7-12岁(能力) 第五阶段:自我同一感对角混乱感12-18岁(忠实) 第六阶段: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爱情) 第七阶段: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关怀) 第八阶段:完善感对失望感(老年期)(智慧)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