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北京各区初三语文一模古代诗歌阅读汇编
大兴区
(二)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第10~11题。(共6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这首词上片着重写景:首先“   (1)  ”字统领景物特点,又通过“雁去无留意”侧面烘托出边塞   (2)  的特点。(2分)
11.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和苏轼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都是借典故抒发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两首词借典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       
答案
(二)(共6分)
10.(1)异    (2)答案示例:荒凉(寂寥)
(共2分。每空1分。后一空意思对即可)
11.答案示例:范仲淹借“燕然勒石”的典故,写出词人以及将士们还没有像西汉的窦宪一样建立功勋,表达他们既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情感。苏轼借“冯唐出使”的典故,写出词人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人物将他召回,表达他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的情感。
(共4分。“内容”2分,“情感”2分)
房山区
(二)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9-10题。(共5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这首词抒发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其中,用“    ①    ”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又以“燕然勒功”的典故写出了        之志。(2分)
10.作者以“异”字总领塞下秋景。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异”的景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描述。(3分)
答:
答案           
(二)(共5分)
9.答案示例:①浊酒一杯家万里  ②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
10.答案示例:塞下的秋天极其寒冷,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毫无稍事逗留之意。/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奇特的声音。/坐落在崇山峻岭中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关闭了城门。
  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东城区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89(共6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8.下面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记叙描写,再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的窘状,也表达了他的济
世情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B.《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处处扣“壮词”来写:开篇壮怀激烈,梦中情景豪情万丈,结尾感叹壮志难酬,更添悲凉。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变换,有曲折跌宕之感,这更能表现诗人命运悲苦和对个人前途的绝望。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醉”“挑”“看”,写作者醉时拨灯看剑,表明他醉了也不忘上战场杀敌报国之志。
9.两首诗词的场景(或环境)描写,都有精彩之处,请分别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
(二)古诗词理解与欣赏6分)
8.答案:C
评分:2分。
9.示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借声音“怒号”、拟人化的动作“卷”写风势之盛、威力之大,再借“飞”“洒”“挂罥”“飘转”等动词呈现茅草的漫天飞舞、无处不在,写狂风肆虐,导致屋破,暗示了作者因天气变化而产生的焦虑心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则借战斗生活(饮食、娱乐)和战前点兵、激烈的战争场面(追逐、射杀),用听觉、视觉、心理,以及联想想象进行了综合描绘,让人如临其境,由此令人体会到作者词尾喟叹的深沉与无奈。
评分:4分。每首诗各2分,即结合诗歌内容1分,赏析1分。
丰台区
(二)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12-13题。(共5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2.这首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片以“  ”统领,写出了边塞的独特景象;下片的“羌管悠悠”呼应了上片的“边声”,与“霜满地”一起,渲染了一种  的气氛。(2分)
13.《十五从军征》中“八十始得归”和本词“燕然未勒归无计”都有“归”字,简要说说这两个“归”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3分)
  答:          
答案
(二)(5分)
12.(2分)①异(或“风景异”);②凄凉(或悲凉,意思对即可)
13.(3分)相同点:思乡、无奈之情。
不同点:《渔家傲﹒秋思》的“归”字还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渴望与壮志难酬的悲伤;《十五从军征》的“归”字还表达了归乡的急切与期待。(评分说明:相同点1分,不同点各1分)
门头沟区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0-14题。(共13分)
材料一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诗歌颔联        两方面,写出面对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时自己内心的悲愤和担忧之情。(2分)
1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3分)
      诗歌颈联“    ”与“    ”两词,既是真实的地名,也是作者悲苦、绝望的内心
写照。本联中的动词“    ”更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为国奔走的艰难无助。
材料二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非独贤者有心也                    非曲直 
B.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俨然
C.不为苟得也              温知新
D.之则生                  妙手偶
泰山的诗句13.对“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患有所不辟也”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孟子认为选取生而恐惧死是人的“本心”,因为心中有大义,所以贤者选取生逃避死。
B.面对生死抉择,“舍生取义”的人认为,“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为生存不择手段。
C.这句话者从“所欲”和“所恶”两方面论述了在道义面前不苟且偷生,不躲避灾祸。
D.本句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生和死”两方面进一步阐释前文“舍生取义”的观点。
材料三
梅岭三章(末章)
陈毅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4.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生与死的抉择,是人面对的最严峻的考验。文天祥的“  ① ”诗句写出了他的宁
死不屈;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孟子提出了著名的  ②  观点;《梅岭三章》中
的“  ③ ”诗句抒写了陈毅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崇高理想。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而献身,体现了他们的    和伟大人格。
答案
(二)(共13分)
10.答案要点:
国家  个人
(共2分。共2空,每空1分。有其他答法,视其合理程度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