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程心得体会
首先,多读书后方能思。当老师讲到他硕士复试时问同学高校读了什么书的时候,自己也在脑袋中过滤自己的学问储备。扪心自问,从大一到大三,阅读量好像在下降,究其内因,或许是自己去参与一些竞赛熬炼自己的其他力量而可支配时间削减,终究还是自己懈怠了。仔细回想,除去自己初高中的书不谈,自己高校看了的书也许有熊红文的死刑密码、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巴尔扎克的幻灭、柴静的观察、杨绛的我们三、钱钟书的围城、麦加的暗算和解密、梁晓声的欲说、路演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饶雪漫的左耳、辛夷坞的晨昏等、,最近在看的乡土中国。发觉自己的阅读量真的很缺乏,而且自己看的书大部分是依据自己的爱好偏于文学类,而法学类的书看的特别少。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不行能有思想的碰撞和学问量的输出。听到秦老师说自己每天阅读2-3小时,出门会带一本书,自己深感惭愧,我盼望自己在剩下的高校时间,努力的充实自己,沉潜自己。
其次,得工具者得学术。我曾经不懂的工具的重要性,觉得有百度好像可以阅很多,后来在民法总论的杨芳老师的课堂上,这是第一位介绍工具的老师,她介绍了北大法宝和中国知网,也是她开启了我工具重要性熟悉的启蒙。秦老师也讲到工具的重要性,这坚决了我努力去探究一些工具把握询问的决心。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我们依靠传统的方法获得询问只能落后于他人,而且碎片化的信息,未尽体系化和整理的信息,我们把握起来也不能使我们将视野打开,努力的探究工具的用法,踏踏实实每一步。
写作心得
最终,对生活怀忧患意识。其实当老师谈到这个问题时,我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一些科学家。他们创造一些东西其实都是生活中存在问题需要去解决的,他们努力的进行科研,创造出一些工具,让我们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假如科学家不细心发觉生活中的不便之处,或许也就没有所谓的创造了。正如正是由于传递讯息的不便利,有了电话,交通的不便利,有了交通工具,台式电脑的不便利,有了笔记本,平板等等。而我们写论文,也是需要一种忧患意识,对生活的各个方面,发觉存在问题,需要解决,我们便可以写作来阐述。一切皆源于生活。
很感谢这短短的两天课程,让我见识了大家风采,感谢所遇到的人,茫茫人海,一切的相遇,是偶然,或许也是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