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教案
  《登泰山观日出》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观日出的过程,描绘了泰山的绮丽风光和泰山日出的壮观景象。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 能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登泰山”和“观日出”两部分内容;了解作者抓景物特点、展开想象,将景物写清楚、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阔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作者抓景物特点、展开想象,将登泰山、观日出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2、 进一步学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作用,从而感悟泰山、日出的特点。并能尝试着写几句。
泰山的诗句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 读课文,并理解词语。
  2、 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 查资料,了解泰山的绮丽风光。
  [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学生“课前两分钟演讲”——以“小导游”的形式简单介绍泰山。
  播放泰山风景资料,请学生介绍有关泰山的知识。
  2、揭示课题。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小导游到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泰山,一起登上泰山观看日出。出示课题:17 登泰山观日出
  说明:查资料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交流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课前两分钟演讲”,请一名“小导游”边播放泰山风光边向大家作介绍,让学生对泰山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学习课文作一个铺垫。活泼的形式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1)依据课题,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1—6节、7—9节)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了“登泰山”和“观日出”这两部分内容之后的感受。
  2、讨论交流。板书:登泰山(千辛万苦)
  观日出 (壮美)
  说明:充分开拓课文资源,以词句为重点,设计各种语言文字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选词用语的能力。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分别用一个词语表达自己读了“登泰山”和“观日出”这两部分内容之后的感受,对于加强学生选用恰当词语表情达意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研读课文,品味词句
  学习第一部分内容(1—6小节)——登泰山。
  1、指名读1—6小节,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时候,作者分别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物?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出有关词语。
  2、小组讨论并填空。
  时间地点景物
  凌晨2时半山脚下整个泰山
  刚4时半中天门
  天已微明对松亭山势、云海 7点10分南天门、日观峰石阶
  3、师小结:课文1—6节,作者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介绍了登泰山时在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的所见所感。文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描述了泰山绮丽的景。
  4、指导学生默读课文1——6小节,用“——”划出登泰山时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5、交流句子,体会泰山的特点以及“我”由此产生的感受。
  (1)高:
  “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板书:雄伟 担心
  (2)美:
  山势美:“……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指名读。理解:“依稀可辨”。想象一下“马鞍俯卧”、“驼峰耸立”。
  云雾美:“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溅起无数朵白的浪花。”
  引读:“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板书:变幻莫测 迫不及待
  小结:作者通过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山势的高低起伏、形态各异;又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云雾升腾缭绕、扩展幻化的美景,让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3)险:
  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路
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
  板书: 险峻
  齐读。再次体会比喻的生动、贴切。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出的句子。
  说明:把文体知识的教学与课文的理解结合起来,如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有利于学生有感性上的认识。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上语文课还是要让学生知道作者使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内容的。
  7、学习方法,训练说写
  (1)做小导游,带领大家登上泰山,向大家介绍泰山美丽的景。
  (2)仿照课文第四小节,发挥想象,说说依稀可见的泰山还会有哪些美丽的山势?美丽的云海还会有哪些壮丽的景象?尝试写几句比喻句。
  说明: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文本特点渗透写作指导。在体会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后,在此处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之效。
  8、师:雄伟壮丽的泰山吸引了无数的游人,不仅是年轻人,连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被吸引来了,他们登山的快乐让疲累的我——备受鼓舞。(板书)
  过渡:登泰山的快乐是在日观峰看日出,那壮丽的景象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现在让我们去领略一下日出时的美景。
  学习第二部分内容(7—9小节)——观日出。
  1、观看日出音像资料。运用能力迁移,与学过的《火烧云》比较,掌握写作方法。
  2、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用不同符号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天空颜变化以及太阳逐渐变化的词语。
  3、交流、板书。
  观日出 过了七八分钟 出现鱼肚白 不断扩大
  一会儿 淡红加深了
  一刹那 出现一道弧边 半圆 挣脱地面
  4、用媒体图片演示,让学生复述“日出”过程,进一步感受其美丽与壮观。
  5、配乐朗读比赛。
  说明:语文课上的朗读指导尤为重要。文本所展现的是日出的瑰丽景,因此要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文本的语言之美,要让课堂充满琅琅的书声。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并配合画面与音乐的渲染,学生更能感受泰山日出的壮观景象和磅礴气势。
  6、师小结:泰山的日出景观真是太奇妙了,读了课文,大家一定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诗人也赞美过这座雄伟壮丽的山,下面请同学们把搜集的有关泰山的诗或诗句进行交流。
  四、搜集诗句,拓展交流。
  附板书: 17登泰山 观日出
  观日出(壮美) 过了七八分钟 出现鱼肚白 不断扩大
  险峻 被受鼓舞 一会儿 淡红加深了
  变幻莫测 迫不及待 一刹那 出现一道弧边 半圆 挣脱地面
  雄伟 担心
  登泰山 (千辛万苦)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地学习不认识的字,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词汇。
  2.学习写游记,通过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描绘景物,在语言环境中学习和 体会泰山的“高、美、险”的特点,感受日出前后天气的变化。
  3.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阔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听写练习:“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
  2、多媒体出示多幅美丽壮观的泰山风景图 泰山巍峨雄伟,峻拔壮观,历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它仰慕备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成千古绝唱。而泰山日出这一美丽壮观的奇景,又为它添上了绚丽的一笔,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为之前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去那儿走一走,看一看。
  3、出示课题:17 登泰山观日出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填空: 第___到___节写了“我”沿______、______、_______向上攀登,最后到达 ______的过程和一路上的所见所感,重点写了泰山之高、云海之美、山路之险峻。 第___到___节写了____________,描绘了泰山日出的磅礴气势。
  2、讨论交流。
  三、研读课文
  品味词句,感受一下泰山的雄伟。
  1、请学生读课文1—6小节,思考:默读课文1—6节,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登山过程的? (出示表格) 时间 地点 景物 / / /
  2、同桌讨论并填空。 时间 地点 景物 凌晨2时半 山脚下 整个泰山 4点半 中天门 / 天已微明 对松亭 山势、云海 / 南天门 石阶 7点10分 日观峰 日出
  3、小结:课文1—6节,作者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介绍了登泰山时在中天门、 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的所见所感。 作者在登山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他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板书:一)
  4、(板书:品一品)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并体会“我”由此产生的感受。
  5、交流句子,体会泰山的“高、美、险”的特点。
  (1)出示句子,理解泰山的“高”: 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板书:雄伟 担心 指导朗读。
  (2)出示句子,理解泰山的“美”
  A山势美: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 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a.指名读。理解:“依稀可辨”。想像一下“马鞍俯卧”、“驼峰耸立”。
  b. 比较句子:(要求学生分别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相同点:都是写山的;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不同点:第一句作者把泰山比喻成高大的顶天而立的墙,而第二句是把泰山山势比作马鞍俯卧和驼峰耸立”)
  c. 同样是描写山的,为什么作者能把泰山做不同的比喻呢?(因为作者看山的角度不同,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 B云雾美: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溅起无数朵白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