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他不仅具体领导了我们国家的科技工作,特别是像两弹一星方面的工作,而且他在科技界倡导了一种作风,那就是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在他手下工作,感觉到有极大的一种激励的力量,成为推动人们不断向前、向上的一种力量。我觉得这是他的人格、他的品德所带来的力量。我在他的领导下,他给我这方面的感觉最为突出,使我终身难忘,使我能够下决心一定要献身于祖国!”
钱学森——这位当今中国的大科学家则充满深情地说:“在聂帅手下工作的时间,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经历。”
……
父亲是个非常含蓄而谦逊的人。在他生前,最不希望听的,就是别人颂扬他的话。可是在他去世之后,他获得了很多很多的赞美,也许其中不乏溢美之辞,但我相信,人们是发自内心的,人们是在真心实意地讴歌他。我常常设想,如果父亲在天有灵,听到这些赞美他的话,一生谦逊、儒雅的父亲会作何感想?他一定会摇摇头,谢绝听这些颂扬的话。然后,他就说:“我入党已70年,从未脱离过党的岗位,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我虽然对党没做过多大的贡献,但党交给我的任务都是坚决完成的。”
这是他在遗言里说的话。
父亲在世时,很多时候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往往感到他就是一个慈祥的老人,终日沉默寡言,看上
去有点严肃;但他很少训斥人。他一生都是这样,很少训斥人,包括对部下和家人。有很多的话他都装在心里,轻易不说出来。他和我母亲一辈子极少吵嘴,甚至很少红脸,像他们这样的夫妻可以说并不多。许多年来,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评价父亲的一生。想来想去,我只能用两句话来概括:“父亲一生做了两件事情:一是为新中国的创建贡献了前半生,二是为新中国的建设,为我国科学技术、尤其是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了后半生。”
2005年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飞
船在太空遨游了5天之后,顺利返回地面。天要亮了,我迫不及待地走出房间,抑制住兴奋的心情,走到院子里的藤萝架下,来到父亲的那尊半身铜像前,把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告诉父亲。
自从父亲离开我们之后,这尊半身的铜
像便成了父亲留在我们家中的一种象
征。我久久地望着晨曦中父亲的半身铜
杨柳关,因昔日生长杨柳树多而得
名,是开县、开江、宣汉三县的交通要
道,也是陕西从南入川东到万县的必经之
路,位于开县三汇口乡境内。早在北魏时
期,当地县令为了防御开江、宣汉两县的
盗贼、土匪侵犯,即在此筑关设卡。其
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关口卡门两边有
“兵备三千铁甲,地连二百雄关”的镌
刻,足见其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70多年前,为了保卫川陕革命根据
地,红四方面军在这里与敌人激战,一
百多名红军战士在此英勇牺牲。如今山
岗上黑压压的一片土坟头,就是当年那
段悲壮历史的见证。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的一个
重要革命根据地。鼎盛期发展到东起城
口,西抵嘉陵江,南到营山、渠县,北
至陕西的镇巴、西乡、宁强,总面积达
4.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达700余万,红
军兵力达近10万之众。在这一大片土地
上,有23个县和一个市的苏维埃政权,
物阜人丰。曾得到在中华苏维埃
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的高度赞扬,称之为
“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之间
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在争取苏维
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
用和意义。”
这个革命根据地,自然也是国民党
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红军入川不
久,蒋介石就委任四川军阀田颂尧为川
像,恍惚中思绪回到了5年多前,回到
了父亲的故乡——江津……
那里,也有一尊父亲的铜像。
责任编辑苗土
陕边“剿匪”督办,并拨给子弹100万
发,飞机4架及20多万元经费,让其
“剿灭”红军。1933年1月28日,田颂
尧在成都就职。他集中38个团近6万人
的兵力,组成左、中、右3个纵队,对
川陕边红军进行“三路围攻”。红四方
面军在当地众支持下,由徐向前总指
挥领导,利用山高路险、易守难攻的地
势,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
战术,经过4个月英勇战斗,打破了围
剿。共毙伤敌旅长杨选福以下1万余
人,缴获长短8千余支,机关200余
挺,炮50余门,根据地面积扩大了一
倍。
1933年10月,蒋介石再任命四川军
阀刘湘为“剿匪”总司令,拨给200多
万元经费,1万余支和500万发子弹。
刘湘纠集四川大小军阀,组织起110多
个团、20万余人的兵力,在2队空军、
18架飞机配合下,兵分6路,发动了第
二次“围剿”。敌人兵力,西北起广
元、剑阁,沿苍溪、阆中,南止南充、
渠县、大竹,东迄开县、城口,绵延
1000余里,对我根据地形成大弧形包
围,刘湘叫嚣“3个月内全部肃清”川
陕边区红军。
在敌人的大包围圈还没有形成之
前,红军主动出击,先后组织了3次战
浴血雁门关役,取得很大胜利。尔后红四方面军主
要领导人张国焘犯了一个大错。
1933年10月下旬,敌人的部署已经血战
杨柳关文/李杰王远林
烽火里程
Fe n gHuo L iC he ng
2007.1
完成,大规模围剿已经迫近,这时我军理应避敌锋芒,停止主动进攻,转入防御,采取游击战术,寻机会跳出包围,粉碎敌人围剿。但是,张国焘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坚持要红军“不停顿地进攻”,在宣(宣汉)达(达县)战役后,又命令红军以约8个团的兵力分头向开县、开江出击,想歼灭敌围剿部队主力。我军尽管打得很顽强,但效果并不理想。杨柳关战斗,就在这种背景下打响了。
10月26日,在开县以西的杨柳关、开江城北的永兴场一线,我军与进攻之敌刘湘所部第5路第3、4两个师和第6路刘存厚的第1师(廖雨辰师)遭遇,战斗十分激烈。下午,红三十三军(由川东游击军改编)军长王维舟与红九军二十五师师长许世友在下八庙(距南坝场10里,距杨柳关50里)的文家祠堂开会商量打法,在反复研究了敌情后,决定先攻打南坝场的守敌廖雨辰部。当晚战斗打响,激战一夜,于拂晓发起总攻,打下了南坝场。廖雨辰退守开县杨柳关、凉风垭一线,凭借杨柳关天险阻击红军进攻。
10月28日,红军分东线、西线向敌军全面出击。东线首战告捷,很快就占领了石碓关和界牌。西线也先后攻占了黑天池、罗家湾、砂锅厂、杉木尖、凉风垭等敌军阵地。红军乘胜追击,直逼杨柳关。29日上午,红军开始攻打杨柳关,守敌凭借天险和武器优势固守,双方打得非常激烈。红军发起几次冲锋都没有成功。敌人居高临下,又有坚固工事,机子弹像暴雨一般倾泄在红军阵地上,不少年轻红军战士为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血洒疆场。
因久攻不下,天近黄昏时红军停止了进攻。
夜很深了,秋风萧瑟,寒霜包裹着红军战士。红三十三军临时前线指挥所内,军长王维舟细心听完侦察员的汇报,决定扬长避短,发挥红军善于夜战的长处,给强敌出其不意的打击。他抽调30名共产党员,组成突击队,由一中队长王波为突击队长,直捣刘存厚设在杨柳关的作战指挥部,同时派二中队队长冉南轩率所部配合突击队行动,三中队长雷雨苍和一中队副队长吴志太各率所部攻占杨柳关外制高点,掩护和策应
突击队。
30日拂晓,一、三中队悄悄运动到敌军阵地前沿。这时,山头大雾弥漫,能见度很低。红军抓住机会迅速出击,几个山头同时响起激烈的炮声和喊杀声。守敌在睡梦中惊醒,一时不明底细,但听声紧迫,一排排子弹横扫过来,倾刻间就倒下数人,立刻就炸了营。他们闹哄哄地叫骂着,慌乱地穿衣、抓,动作快的,夺门而逃。红军很快控制了杨柳关外一些制高点。
这时天已大亮,雾也开始散开。正面之敌利用有利地形,居高临下用机交叉扫射,封锁住山谷狭道进行疯狂抵抗。红军发起的几次冲锋都没有成功,红军伤亡较大,被迫退回。时近中午,红军仔细观察地形后重新调整了战斗部署,以二中队为主,组织一个尖刀连从正面佯攻。突击队分为两个战斗小组,利用灌木丛作掩护,攀登悬岩,迂回到敌人侧冀出击。这一招很奏效。不一会
儿,山后响起激烈的声和喊杀声,红军仿佛从天而降,敌人腹背受攻,一下乱了阵脚。阵地上的敌人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官不管兵,兵不顾官,各自寻路逃命。在狭窄的山路上,几百敌人你挤我我挤你争着跑,向三汇口方向怆皇逃去。红军胜利占领了杨柳关。
后来,敌人多次反扑,均遭到红军有力打击。在开县以西杨柳关、开江城北的永兴场一线,红军与敌激战5日,杀伤敌军5000余人。敌人后续部队还在源源不断增加,红军终因减员较大,且弹药将尽,被迫转入防御。到11月中旬,红军撤至南坝场、宣汉、达县一线与敌对峙。
川陕边区第二次反围剿,尽管因张国焘不审时度势而导致红军遭到损失,但杨柳关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机智,以及不怕牺牲的精神,却长存青史,值得后人永远纪念。
责任编辑
1951年12月9日,经过半年多的紧张施工,在中央军委关怀下,甘孜机场正式通航了。
12月31日晚,离西康省甘孜县城约5公里的卓洛根山沟里,白雪皑皑,天寒地冻。可是,在新建的高原军用机场礼堂内,灯火辉煌,无一丝寒意。解放军官兵们齐聚一堂,其乐融融,沉浸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辞旧迎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晚7时许,公路上尘土飞扬,两部军用汽车迎面驶来,十八军参谋长、进藏后方部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明义将军(简称5号首长),笑容满面地走下吉普车,环顾四周后,向列队欢迎的人,亲切地招手致意并频频点头;几十名文工队员随后下了第二部车,在欢迎者一片掌声中,步入新礼堂。
参加年终联欢会的有:飞越天险空运空投试航成功的西南军区空军驻甘孜军用机场空勤人员约10人,甘孜机场领导及全场人员(含警卫连、指挥塔台、气象台、收发报台、机关人员等)共约400人。
晚8时许,联欢晚会开始。主持人、机场政委冯韬致欢迎词后,接着5号首长起立,他以饱满的热情、宏亮有力的嗓音即席讲话。他说:“从
1950年春天,十八军领受任务进军西藏,年轻的人民空军航空兵某师,在高原缺氧的极限飞行状态下,战胜了康藏高原地区飞行气候复杂恶劣,能见度差,旧航图标高不准确、地标不明显,没有地面导航等困难,驾机勇闯‘空中禁区’,无数次在康藏高原沿线上空,成功地空运空投大量军用物资,这不仅对于保证进藏部队急需,和昌都战役的按时发起与顺利进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极大地鼓舞了进藏部队与藏族同胞。你们的飞机在康藏高原飞向哪里,就将社会主义文明带向哪里!”
空军一名空勤人员代表讲话。他说:“英雄的进藏部队,从1950年起,在各种物质条件十分简陋、原始和贫乏的情况下,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以‘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大无畏精神,在世界屋脊上修筑康藏公路。1951年11月翻过海拔5500多公尺的雀儿山,胜
康藏高
文/何瑞云
烽火里程Fe n gHuo L iC he ng
2007.1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