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GSHISHICI 党史诗词
风娄f l i t
〈年谱 >(—八九三一一
九四九,上卷)记载:“(丨935年)2月
28日,同军委纵队过娄山关,到达
大桥。随后,有感于娄山关战斗胜
利,作〈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
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
〇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
^是的代表作之一,最早发表
^在〈诗刊>1957年丨月号。曾
对这首词进行过三次自注自解,这
种情形并不多见。但这首词的确较
为难懂,读者未必能真正读出其中
深意。正如1962年5月12日郭沫
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 <;喜读毛主
席的〈词六首〉>所说:“主席的诗词
虽然人人爱读,而不一定首首都
懂。其所以然的缘故,是因为我们
没有主席那样的生活经验,而于主
席酝酿每一首作品时的客观情景与
主观气氛,不容易揣度。"所以要真
正读懂这首词的"所以然",必须了
解该词背后的故事。
《I I Z察娥賽山关》旬解
1935年丨月,中央红军进驻遵
义,在这里举行了具有伟大转折意
义的遵义会议。会议结束后,红军
继续长征。原计划在四川宜宾和泸
州之间渡江,但由于蒋介石集结重
兵拦江阻截,红军不得不折回遵
义。而这时娄山关已被贵州军阀王
2021年第4期
33
党史诗周 DANGSHISHICI
%
娄山关西风台
家烈部队的一个师所扼守,经过 数小时的激战,红军击溃娄山关 的守敌,重占遵义。《忆秦娥•娄山 关》写的就是红军第二次回师遵 义途中的娄山关战斗。
现有的七件手迹中,“长空雁叫霜晨月”此句,有两件 作“梧桐叶下黄花节",有一件作 "梧桐叶下黄花发”。此外,有两 件手迹写有标题《忆秦娥》,有三 件手迹各在词末或署名,或写有"长征词一首",或写有"调 寄菩萨蛮一九三四n,这当是作 者的笔误。
娄山关,《汉书•地理志》称娄 山为"不狼山”,是大娄山脉的主 峰,海拔1400多米,位于遵义和桐 梓西县交界处,“北拒巴蜀,南扼 黔桂”,是黔北进入四川的重要隘 口。娄山关地势奇险,壑底山路 陡立,易守难攻。《贵州通志》说它 "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有"一夫 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为兵 家必争之地。
词的上阕写娄山关战斗之前 的行军,表现红军奔赴前线的急切、刚毅之情。“西风烈”,起笔点 明红军向娄山关进军的节令和时 间,可参看宋代蒋捷《虞美人•听 雨》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之句。"西风”以“烈"来形容,表明风 势的狂暴,凸现出红军所面临局 势之险峻。西风在猛烈地吹着,这是寒冷的触觉感受。"长空雁叫 霜晨月”,在严寒的早晨,雁声嘹 唳,寒霜铺地,一弯冷月悬挂在凄 迷的长空中。"霜晨月”是一个清 冷的组合,既是对战事时间的交 代,亦可解读为“黎明前的黑暗”。
“马蹄声碎",云贵高原地区 不比北方,地形高低错落,不会是 —马平川,因而马蹄声很细碎,战 马在山乱石间行进,急速而杂 乱,蹄声错杂可闻。"喇叭声咽",军号声被凛冽的西风和山野所切 割,时断时续,悲壮低沉。一‘‘碎”一‘‘咽”,远近相衬,将肃杀氛围這 染得淋漓尽致,可见军情之紧迫,组织之严密,纪律之严明。"雁叫”“马蹄声”“喇叭声”都是听觉感 受,以动衬静,以声写人,只闻其 声,不见其人,短短几句便把战斗
34《党史文苑》打响前紧张而凝重的氛围表现得 淋漓尽致,成功塑造了奋不顾身 抢关夺隘的红军形象。
下阕抒发战斗取得胜利的欣 慰及悲凉慷慨的情怀。“雄关漫道 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抒发战 斗结束之后的感慨。“雄关”与"漫 道”不是并列关系,“漫'’非漫长之 "漫”,"道"亦非道路之“道”,"漫 道”乃"莫说”之意,其意是不要说 娄山关固若金汤。娄山关虽然险 峻,但阻挡不了英勇红军的前进步 伐。“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气壮山 河的诗句,充分表现红军无坚不摧 的钢铁意志、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 神和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诗人 站在娄山关放眼远望,只见连绵 起伏的苍山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 一样,将要落山的太阳犹如鲜血 一样殷红,彩浓丽,气象壮 阔,这是一幅沉静、悲壮的视觉 画面。最后两句从彩着笔,写出在娄山关所见的壮丽景,给 战斗胜利配上_个绚丽灿烂、气 象壮阔的背景,透出意味深长的
《I I Z秦娥髮山关》正解
“诗无达诂"是文学解读活动 的一个重要原则。一般情况下,是主张诗人不解诗的。毛泽 东关于他自己诗词的注释和评论,只要不涉及原则和史实问题,他往 往都采取豁达的态度。然而,对社 会上各式各样的注解,也并 非全然不在意。丨958年12月21 曰,在《诗词十九首》(文物 出版社1958年9月出版)的批注
DANGSHISHICI 党史诗词
中,他郑重写道:"我的几首歪诗,发表以后,注家蜂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得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忆秦娥•娄山 关》没有直接描写娄山关战斗的 具体过程和细节,而是通过描绘 战场的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怀,写得非常含蓄。所以即便是像郭沫 若这样的诗词大家解读作品内容 时,也出现了不准确的问题。
《人民文学》1962年5月号发 表"在马背上哼成的"〈词 六首>,即《清平乐•蒋桂战争》《采 桑子•重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 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 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 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人民文 学》编辑部请郭沫若撰文对其进 行赏析,郭沬若于5月丨日写了 —篇《喜读〈词六首〉>(以下简称<;喜读>)。郭沫若为阐明 他读诗词的心得,特意在 文中加了一段有关《忆秦娥•娄山 关> 的诠释:
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 一番研究,我起初也觉得是一天 的事。曾经把新旧《遵义府志》拿 来翻阅过,查出了由遵义城到娄 山关是七十里,恰好是一天的路 程。清晨由遵义城动身,晚上到 达娄山关,那是合情合理的。然而进一步考虑,却发现了问题。红军长征第一次由遵义经过娄山 关,是在丨935年1月。第二次又 经过娄山关回遵义,是在当年2 月。就时令来说是在冬末春初。为什么词的上阕写的却是秋天?“西风”,“雁叫”,“霜晨”,都是秋 天的景物,这怎么解释?要说主 席写词不顾时令,那是说不过去的,因此,我才进一步知道:《娄
山关》所写的不是一天的事。上
阕所写的是红军长征的初期,那
是1934年的秋天;下阕所写的是
遵义会议之后,继续长征,第一次
跨过娄山关。想到了这一层,全
词好像才豁然贯通了。
“西风烈”,不仅是自然界的
西风,也隐喻着受着帝国主义支
持的敌军力量的相对强大。在这
时,拂晓的长空中,有下弦的残
月,天上有南飞的归雁,地上有长
征的红军。马蹄声零碎,味卜八声
呜咽,气氛是悲壮的3但到了遵
义会议以后,在党和红军中树立
了的正确领导,中国的革
命便来了一个转折点。《娄山关》
这一首词就是遵义会议前后的革
命气势的生动反映。在遵义会议
以后,红军又以百倍勇气重新迈
上征途,不管眼面前有多少道铁
门关也要雄赳赳气昂昂地超越过
去。前途的障碍是很多的—
“苍山如海”。流血的斗争是要继
续的——“残阳如血”。但尽管这
样,必然有胜利的明天!
我对于《娄山关》一词作了这
样的解释,我虽然没有当面问过
主席,不知道我的解释究竟是否
正确,但在广州的诗歌座谈会上,
我很高兴同志们是同意了我的见
解的。或许有人会问:一首词中所
说的一朝一夕为什么所表示的不
是一天?这在我们中国的诗歌中
倒并不是稀罕的例子。例如屈原
的《离骚》里面便有“朝饮木兰之坠
露兮,夕飧秋菊之落英”,或“朝搴
阶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所
谓朝夕都不限于一天。
1%2年5月9日,郭沫若收到
《人民文学》编辑部送阅的小样,
立即写信请"加以删
正”。认为《喜读》的解释
不符合本意,从g己创作意图出
发,把这段话大部分删掉了,又
以郭沬若的□吻,在清样的四边
空白改写了一段文字(以下简称
《改文>)。或许是因为时间关
系,1962年5月12日《人民文学》
刊出的仍是郭沫若的原稿,毛泽
东的《改文》直到1991年12月26
日才在(人民日报》刊出。毛泽
东的《改文》不露痕迹,不动声
,委婉含蓄,既表达了对郭沫
若的尊重,也表现了他们之间的
坦率与真诚。《改文》如下:
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
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事,
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
事,头'一阁一次,第二阕一次。我
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
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
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D—九三五年
一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
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
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
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
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
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
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
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
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
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
央政治局开了 一个会,立即决定
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
马,这是当年二月。在接近娄
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
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
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
2021年第4期35
党史诗茴 DANGSHISHICI
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 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 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一天走了一百 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和精 力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 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胜寒,正像北方的 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 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 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 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 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 成了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 句话。由此开来,我在广州座谈 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郭沫若在看到的《改 文》后,还在认真地核实词的注解。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4年 出版的《竺可桢全集》的日记部分 披露了一个细节:郭沫若时任中 国科学院院长,当年他还请教过 时任副院长的竺可桢。丨962年6 月13日,竺可桢在日记中写道:“接郭老函,询问忆秦娥词 《娄山关》有‘西风烈,长空雁叫 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是否阴历二月现象?因红军取娄山关是在遵义会议1935年1月初之后,要我证实时 间。我查日记知1941年3月2日过娄山关时见山顶有雪。1943年 4月13日过娄山关遇雪。另一次 (未查明日期)过娄山关,雪冰载 途,得回到山下住宿一晚。丁
普 生同行,有一箱子为小偷窃去。可见二月间,娄山关是有霜雪,而 风向在1500公尺高度也应是西风 或西南风的。去年到遵义,展览馆送我一本红军在贵州纪念刊,
其中有夺取娄山关一段,说明红
军夺取娄山关是在2月26日。27
曰红军又转返遵义,第二次占有
遵义。”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
从杭州迁至贵州,分驻于遵义、
湄潭、永兴等处,校长竺可桢为
校务多方奔走,来往于贵州和重
庆等地之间,加上他又是地理学
家和气象学家,很关注贵州的地
理、地形、气象等。
因为《改文 >未能及时发表,
为了纠正错误,1964年1月27日,
在答复外国文书籍出版局《毛泽
东诗词》英译者问时,又对
该词作了如下解释:
这首词上下两阙不是分写两
次攻打委山关,而是写一次。这
里北有大巴山,长江、乌江之间也
有山脉挡风,所以一二月也不太
冷。“雁叫、霜晨”,是写当时景
象。云贵地区就是这样,昆明更
是四季如春。遵义会议后,红军
北上,准备过长江,但是遇到强大
阻力。为了甩开敌军,出敌不意,
杀回马,红军又回头走,决心回
遵义,结果第二次打下了娄山关,
重占遵义。过娄山关时,太阳还
没有落山。
这段文字,与一年多前毛泽
东的 < 改文》意见完全一致。如今
重温这段故事,的确是意味深长,
反映出、郭沫若、竺可桢治
学态度严谨,确有大师风范。
《H Z素娥•變山关》肋解
由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
泽东传》第一卷在描述1935年1
月遵义会议后红军二渡赤水的情
娄山关
形时,这样写道红军在二月二
十日前后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回
师黔北。中革军委决定集中主力
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
乘胜夺取遵义。这次战役,先后
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
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
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随
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
四望,吟成《忆秦娥•娄山关》。'’
《诗词十九首》上的批
注中,写道:'‘万里长征,千
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
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
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
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
这一种心情。”所说的"以
下诸篇是指《十六字令三首K七
律•长征 >< 念奴娇•昆仑》《清平
乐•六盘山> 等诗词。这一自注是
揣度创作〈忆秦娥•娄山
关》心境状态的首要依据,问题在
于:为什么打了胜仗之后的感怀
之作,的心情却仍然是沉
郁的?很多人在欣赏{忆秦娥•娄
山关》时,只是笼统地感慨作品写
得大气磅礴、纵横捭阖。严格意
义上说,如果没有领悟到
的“沉郁”,就意味着没有完全读
懂这首词的深意。
36《党史文苑
DANGSHISHICI 党史诗周
梅白在{谈杨椒山的 诗〉中回忆说:1959年7月4日,毛 泽东在庐山住处同王任重、刘建 勋和他三人谈话时,曾说:"写诗 就要写出自己的胸怀和情操,这 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使 人感奋。”1963年12月,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诗词>,收有 37首作品,这是亲g编定 的带总结性的诗词集,也是其生 前出版的最重要的诗词集。毛泽 东为每首诗词署明了写作曰期,〈忆秦娥•娄山关〉写于1935年2 月。了解1935年2月前后的历史 背景,对于把握的"沉郁”至关重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毛 泽东回到中央领导岗位,重新执 掌兵权。众所周知,遵义会议对 于长征、对于红军、对于中国革 命,也包括对于个人的人 生境遇,都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按理说,此时的心情 应该是轻松、喜悦、惬意的。如果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诗词估 计会抒发“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欣 喜。然而,〈忆秦娥•娄山关〉丝毫 没有表现个人得志的感慨。遵义 会议之后,红军继续长征,随后发 生了遭受较大损失的土城之战,刚刚复出的承受了来自各 方面的巨大压力。红军被迫折返,二渡赤水,这才有攻打娄山 关、重占遵义的胜利。在当时的 背景之下,打胜仗的意义不同凡 响。(忆秦娥•娄山关〉是打了胜仗 之后写的,如果只是一个 普通的军事指挥者,他完全可以 挥洒“今日痛饮庆功酒”的畅快,然而,〈忆秦娥•娄山关〉不见半点得胜凯旋的欢喜。
<;忆秦娥•娄山关》的意境显
得极其苍凉、凝重。这种诗味只
在先前的《菩萨蛮•黄鹤楼》《菩萨
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中出
现过。〈菩萨蛮•黄鹤楼》写于1927
年春,〈诗词十九首》的批
注中,写道:"心潮:一九二
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
浴血雁门关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
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
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到
了出路。"对 <;清平乐•会昌〉
的批注是:“踏遍青山人未老:一九
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
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
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
心境。’’从某种程度上说,《忆秦娥•
娄山关》的创作背景和那三首词具
有一定的可比性,中国革命的形势
依然十分严峻,红军被国民党围追
堵截,处境十分艰难。娄山关一
场战斗的胜利只能缓解一时,并
不足以彻底扭转红军长征的命
运。这就不难理解,攻克娄山关
的胜利远不能扫除肩负重大使命
的内心深处的忧患与沉
郁。这是〈忆秦娥•娄山关〉写得
苍凉沉郁的根本原因。当然,性
格刚毅的在任何困难面前
都从不缺乏攻坚克难的乐观与豁
达,‘‘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
从头越"一句,充分彰显出
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
是志存高远的红军统
帅,面对娄山关胜利,显得
十分稳健、冷静,深沉地吟出“苍
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一千古绝
唱。的〈改文〉将其视为得
意之笔:“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
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
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
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自以为
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这种口吻
在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中很
少见,他一向很谦虚低调。1957年
丨月12日,他在致臧克家等人的信
中说,自己的作品"诗味不多,没有
什么特”;1959年9月7日,他在
致胡乔木的信中说,《七律•到韶
山》《七律•登庐山》两首诗"主题虽
好,诗意无多”;1965年7月26日,
他在给郭沫若夫人于立的信中
称"我的那些蹩脚诗词"。
该如何理解对“苍山
如海,残阳如血'’的"得意”之情?
"苍山如海'’以海喻山,是
的独特视角和笔法。这种写法在
(十六字令三首》也有呈现:"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
战犹酣”,想象奇绝,可谓神来之
笔。而“残阳如血”则反映出毛泽
东军旅生涯的丰富体验,折射出
他深刻的战争观。赵朴初在 <;而
今迈步从头越—
—读〈忆秦娥•娄
山关〉》中写道如果有画家用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作画,可以
画出一幅很好的画来。但是对于
一个忙乱的人,或者很激动的人,
或者是头脑有一点发热的人,即使
看到这样美丽的景,也可能是无
心领略。只有沉着的、镇静的,经
验丰富、信心十足、眼光远大、心
胸开阔,既看全国、又看世界,既
看现在、又看未来的人,才能在这
样激烈战斗的间隙中领略到自然
界开阔绚烂的气象,写出这样情
景交融的句子。”赵朴初先生的评
析准确到位,入木三分。★
责任编辑/程芳池
2021年第4期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