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80  雁门关上,独臂大将,血祭山河
    题记:19377浴血雁门关7日,骄狂的日军华北驻屯军寻衅中国国军。78日,凌晨,日军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震惊世界的七七事变爆发。
七七事变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标志着日本策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太战区战争开始。此后,无数优秀的中国儿女为抵抗侵略,为保卫自由、和平,义无反顾奋起抗争,开展了史诗般的八年抗战,直到194592日的最终胜利。
为纪念这段艰苦卓越的历史,橡树将陆续首发精彩、激烈的抗战军史。19379月,日军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军之独立混成第1旅团对山西门户大同,实施。很快,日军击溃少部晋绥军得手。山西暴露在日军华北方面军直接攻击之下。此刻,日军侵华路线有了山西、陕西往秦岭南下,以及山西、河南往中原南下等选择。
此刻,中国军主动发起的淞沪会战,已然大战正炽。
中国军当时最精锐的2个德械师、2个装备德制150毫米榴弹炮的重炮团,以及几乎全部的坦克、空军,共计近70万人,都部署在南京至上海方向。同时,日军以海陆军精锐20万人也投入
淞沪战场。
中国当时最先进的坦克,在淞沪会战中全部殉国。以中日本身国家经济、工业和军队战力对比,整体战略态势显然利于日军由华北而西北、中原一马平川的攻击。不惜血本,以血肉拼火海的淞沪会战,正是中国军意图力挽狂澜,意图以淞沪会战达到如下目的:
1,实施淞沪会战,扩大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促使国际力量调停中日战争;2,即便调停失败,通过会战刺激日军集结主力于长江水网区域决战,以长江水网消耗日军机械化优势,争取实现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抗战”。
显然,19379月之后,中国对日本侵略形成了以淞沪会战为主,忻口、太原会战为次的两个主力战场。因为淞沪会战承担着抗战的战略任务,负责华北抗战的中国第二战区就几乎失去相应的支援,在孤立地,完成战区内对日军攻击的任务。也就在这时间段,日军华北方面军以日军第1军的运输、装甲、重炮等部队,加强了用以主攻山西的日军精锐第5师团。
在位于北平、天津等多地日军航空兵配合下,日军以第5师团为主攻,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军独立混成第1旅团为助攻,对中国第二战区忻口至太原方向,以多路穿插,以分进合击战法,
展开大规模攻击。其时,以阎锡山为总司令,卫立煌、朱德为副总司令的第二战区,在中国军高层统一协调和指挥下,在淞沪会战爆发同时,已经组织第45791418等集团军各部,在太原至忻口方向预作防御。并且,制订了二战区保境山西,对侵华华北日军实施反攻击,以遏制日军华北方面军攻势的会战计划。
19379月,中日双方在山西境内开始激战。
忻口至太原正面战场。各部中国军里,那些昨天还在当农夫,当学生,当职员的各地口音的中国子弟,手持简陋的单发步、大刀、梭镖等,呼叫着以血肉之躯,向着日军职业军人操控下的重炮、机和战机等,编织的炽烈的死亡火焰,发起一次又一次奋不顾身的冲锋。
由于双方战力悬殊,尤其在火炮、弹药、补给等方面的悬殊,中国军队几乎从一开始就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这是一段值得缅怀的战史。由二战区总司令阎锡山,副总司令卫立煌、朱德以下的将士,在看不到胜利希望的会战中,以毫无绝望地奋力拼杀。
记住1937年的山西吧。
以火力、武器、给养、单兵素质等,换算当年中日战力对比,大致日军一个加强中队(连、
营)或者一个大队(营、团),足以应付、击溃、甚至包围、歼灭中国一个师。
这种对比,绝对不是绝望的历史。这段历史得以让我们铭记,当年奋起抗战的中国军人的血性与壮烈。
削木为的,手持大刀的中国军队,发起的一次又一次死亡攻击,在淞沪会战战事最炽阶段,奇迹般遏制、消耗着当年亚洲装备最好的,战力最强悍的第5师团的攻击。在战略上,配合实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目的。
为此,中国军人付出了伤亡10余万人的惨重代价。上将郝梦龄,中将刘家麒、郑廷珍、姜玉贞等多位高级将领阵亡。
进入10月之后,淞沪会战日趋尾声,虽然没有实现国际斡旋中日停战的目标,但是,淞沪会战吸引了日军在该战区投入了超过华北5个精锐师团的战略目标。为此,日军侵华主要方向开始转向长江沿线。同时,忻口、太原会战最大程度遏制了日军西进企图,使得日军放弃北方战场的西进。
中国国军最精锐的德械师战士。淞沪会战之后,幸存者寥寥。纵观整个八年抗战,日军攻入
山西成为强弩之末,裹脚山西境内八年,再无力量发起战役规模的西向攻击。
虽然忻口、太原会战最终失败,忻口、太原等重镇相继陷落。但是,中国子弟在忻口、太原会战的惨烈牺牲,在消耗日军主力的有生力量。也在战略格局上,牵制日军沿平汉铁路南下的作战企图,在战略层面完美配合了淞沪会战,使得日军最后走上沿长江仰攻重庆的八年苦战之路。
关于山西的抗战,流传最广的,不是平型关大捷,就是横店影视剧抗战。平型关大捷因为政治加分而在历史课本实现了战斗向战役的升级,至今真相尚未完全清楚。至于横店影视剧抗战,颇为家喻户晓的,莫过于《亮剑》。
关家垴战斗已经被证伪了。但是,在1937年的山西抗战战场上,却确实有一位剽悍的战术家,在脱离友军数以百里,独断谋划,打过几场颇具战术价值的经典伏击。至少,至今回顾战事描叙,伏击作战的地图地形,其战果辉煌显得真实。
反复研究、考察他的作战意图,以及他当时参战年龄,战史,一位血气方刚,勇猛善断的年轻将军,渐行渐近,几分豪迈,几分倨傲。
他不是被吹嘘成“军神”的林彪。此公,贺炳炎者。
忻口、太原会战爆发之前,坐镇二战区的副总司令朱德麾下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于1937911日,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本文往后统称八路军)成立了以彭德怀为总指挥的前指。所部115师林彪部,120师贺龙部,129师部主力,均由陕西省三原、富平县,经韩城地区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会战战场。
关于八路军主力在1937年的抗战,历史课本多记载有平型关大捷、阳明堡大捷等战斗。记载版本太多,记载变化也多,再加上横店“抗战”的胡来,使得八路军在1937年山西抗战战史受到影响。
比如,最先宣传歼灭日军2000余人的平型关大捷,次后,歼敌数字在等多种史料记载上不断被修正。甚至极端有歼灭数十人一说。官方文献记载也多有林彪师长到师首长等修改。真实的平型关战斗到底如何,几乎成为各抒己见的历史。幸好,林彪早早在蒙古上空“晴空霹雳”,否则,这段战史更难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