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教学设计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一:课标解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是围绕“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课程目标而设计的学习单元。本单元充分考虑了时代、诗人、诗体、风格流派、单元人文主题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单元聚焦“生命的诗意”,汲取古人智慧,借先贤文论诗论,解读诗词潜藏的伟大人格、生命情调与精神气质。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理解古诗词文化,提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意识。教师教学要服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的根本要求和目标,充分考虑学习情境,有效开展专题学习、实践性学习,最终实现深度学习。
二:教材分析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古诗词单元,以主题和学习任务为双线索进行设计,单元选文为魏晋时期、唐朝、宋朝等三个时期的诗歌作品以生命的诗意为主题,指向“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以此为契机,学习中华古诗词,让学生以一种更集中的方式,探究古诗词传达的人生观、价值观,感受蓬勃的生命力,聚焦生命的诗意,取法千载经典,汲取古人智慧,感悟其静穆冲和的伟大力量;在浮躁的社会里烛照
自己的内心,品读诗词的趣味,享受生命的丰盈。发挥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和文化修养。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自我表现欲高涨,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但是古诗词鉴赏能力具有差异性,所以应该在古诗词单元学习中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展示平台,尽情表现他们的个性魅力。通过古诗词的充分学习,让学生接触来自各个时代的声音,聆听我们中华历史上大师们的人生智慧,激发个性创作的灵感。
三: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品味涵泳,发挥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独立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时代背景,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的人生思考和人生选择。
审美鉴赏与创造:尝试创作诗歌、撰写文学评论参加活动,并进行分享交流,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和表达交流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品味涵泳,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独立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2.结合时代背景,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的人生思考和人生选择。
3.尝试创作诗歌、撰写文学评论,分享交流自己从古诗词中得到的人生启示
短歌行写作背景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不同的心情的手法,体察诗人的生命追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丰富学生文学审美体验,拓宽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文化视野。
五:教学原理、策略
1: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理论为本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本单元教学传统古诗词时,学生自身对古诗词的知识体系建构,扎根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依托于个人审美体验的逐渐丰富,滋养于知识共享过程中的意义建构。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依从所教高中生的具体学情,设置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任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同学们将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在自主查阅有关资料、团结协作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共同完成单元学习任务,建构新的意义体系。
2:意境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艺术意境融合了客观的外在景物和主观的内在情思。诗词营造的意境传达着作者的情感,情与景相交织,一花一叶、一草一木皆有情谊,皆有造境之功。
读者能从简约精微的文字中体察到多姿多彩的生命状态,体悟到迥然不同的审美意境。赏“春风春鸟,夏云暑雨,秋月秋蝉,冬月祁寒”,品味自然风光;神游古今,纵横四海;富有想象力的语文课能够领略文字背后的人生智慧与美学趣味,引导学生向善向美,似有“具备万物,横绝太空”之意,以达“御风蓬叶,泛彼无垠”之境。
六:教学内容
《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高》(杜甫)《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声声慢》(李清照)
七:课时安排
总计:10课时
八:教学设计
先行课——单元导读
一、单元导入
三山五岳巍峨挺拔,丝路绵延共通古今。这九百六十万平方的土地,一方土地有一方土地的灵秀。塞上风和,快马扬鞭驰骋绿浪;江南日丽,画船听曲漫饮春茶。五千岁月书就的画卷上,星璀璨,各显神通。圣人传我仁礼,诗词塑我浪漫,看我天山雪,捧我东海水,飞天揽月,入海骑鲸。本单元让我们走进古诗词,跟着古人看看这大千世界,感受生命孕育的蓬勃诗意。
二、学习活动
1.披文入情
初读:对照注释,逐字逐句理解,理清楚每首诗词的意思,熟读背诵。
再读:品味朗诵,赏析古诗词的音韵美,理解诗歌情感。
三读: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在诵读中加入个性化理解。
2.自主探究
借助文本资源,了解诗词创作背景,根据诗歌意境自主设计配乐和插画。
第 1-2 学时
魏晋亦风流(情感篇):《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一、导入
魏晋时代,星璀璨,他们写意风流,将一切化作了诗歌,描绘出生活最美的状态,生命在且歌且叹中行进;今天我们走近曹操,走近陶潜,一起共观英雄的雄图,一起见证隐者的智慧。
二、解读学习目标
1.自主朗诵两首诗歌,读出节奏之美,声律之美,初步感知表达技巧,把握诗歌情感。
2.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推敲诗句,形成个人鉴赏诗歌的经验。
3.谈一谈你对曹操与陶渊明人生选择的个性化理解。
三、涵泳陈情
1.自主吟诵:品读音韵之美,领悟诗词意境
2.辅以音乐(《短歌行》配以《古风操》,《归园田居》配以《山居吟》)
每位同学从两首诗歌中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先在学习小组内朗诵,然后推选几位同学上台朗诵。可以独立展示,也可以邀请诗友团助演。(从重音、抑扬、情感等角度展现你的风采。)
四、学习活动
任务1.知人论世,追溯精神起源
《短歌行》“忧”多次出现,为本诗诗眼。结合曹操生平资料,分析作者忧的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反馈:
一忧:人生短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忧:贤才难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忧:功业未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我们看到了一位求贤若渴、雄心勃勃,渴望一统天下的英雄形象。
任务2.品咂意象,领会审美意境
《归园田居》中陶渊明为何而归?又归向何处,归去何感呢?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直抒胸臆,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运用比喻手法,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与向往。
归向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问:诗人描写到了哪些田园景?是如何描绘的?这些田园景有何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反馈:
手法:比喻、白描、对比等手法运用。
语言:质朴自然,富有诗意。
知人论世:陶渊明本身是个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热爱田园生活的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炊烟、狗吠、鸡鸣,一派朦胧、和谐、恬静、幽雅的田园景。田园的自然风光,淳朴的乡俗文化,给人心灵以舒适感。金人元好问评价陶潜:“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陶诗语言平淡冲和,标榜精神的自由,
劳动的乐趣,真正投入田园,感知自然的魅力。陶渊明的隐逸不是简单地逃避与躲藏,而是温暖自在的回归!
归去何感?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反馈:《陋室铭》有言:“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身居田园的作者在《归去来兮辞》中感慨道:“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以瞥见陶渊明离开官场后的悠然与惬意,热爱田园的他,在恬淡自然的乡居生活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任务3.比较诗词,领悟多元人生
同处乱世,英雄和隐士作出了不同的人生抉择,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皓月当空,江水浩荡,曹操把酒高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烈士暮年成就一番霸业。躬耕田园,静望南山,陶潜欢喜“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躬耕农地开创田园诗派。《短歌行》《归园田居》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人生态度,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怎样生活?
反馈:
身处 21 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是最好的时代,国富民强,我们拥有旷古绝今的资源,我们身负中华复兴的重任,我们会积极入世,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柯勒律治说过:“每个人都注定要以自己的方式代表人类。”锐意进取是我们的态度,造福社会是我们的责任。同时,我们在共性中追求个性,学习陶公身上的真醇,追求精神自由,创造属于自己的高光人生;若人生失意,且看云淡风轻,或是躬耕田园,暂寻心灵的宁静。
第 3—6学时
三星映全唐(风格篇):《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导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诗是文学领域中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虽然我们之前学过不少唐诗,但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每一首都堪称绝唱,每一首都是中国诗歌史上流芳百世。读懂它们,也就读懂作者,读懂历史,读懂人生。
任务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2.了解三篇诗歌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1)【歌行体】
歌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一类,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