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教考结合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改变了过去“一纲多本”的格局,从教考分离走向教考一致,旨在扭转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学,落实高中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课标标准》也对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学习要求。课标为教考一致提供了依据,教材为教考一致提供了重要抓手,或者说媒介。以2022年高考考情为例,试题充分体现了对教材的回扣。这对于我们实际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而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回扣关联大致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
一、直接关联
首先在诗歌鉴赏上,如:新高考II卷古代诗歌阅读选用李白的《送别》,要求学生判断该诗最后两句“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与教材所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表达方式是否相同。
而教育部命制的四套试题中的古代诗歌阅读,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和新高考II卷均为比较型阅读。比较阅读便是新教材大单元文阅读的一种落实形式,由课内考课外,或由课外考课内(
与教材直接关联)。试题考察了古诗的比较鉴赏阅读,是对新教材的一种回扣。课内课外结合题型设置,既有陌生感,又有熟悉感,以生考熟,学以致用。
反观教学,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便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每一篇都有人文价值,每一首都包含了重要的语言要素。例如《短歌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包含了用典手法,可进行比较阅读,分析用典手法及其作用,让学生熟练掌握这种手法。在这个基础上也可以让学生重点分析两首怀古诗,进而掌握怀古诗的特征。还可以以人文价值为依托,分析曹操的求贤若渴、苏轼与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悲慨。
其次,在文言文阅读上,高考试题与课内句子(文化现象、文言实词)进行比较。如:2022全国乙卷《通鉴纪事本末 贞观君臣论治理》选择题涉及“食”“放”“靡”“悲”等实词,回扣《短歌行》《屈原列传》《曹刿论战》《孔雀东南飞》等课内篇目实词。文化常识开始有所淡化,文言实词成为重点。重视课本,教考结合,在记忆基础上更重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
引导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上,要注重课内文言知识的梳理归纳,并进一步夯实强化,全面掌握,方能比较辨析。
再者,名句默写上,2022年新高考以来,名句默写更加强调情境化理解性默写。其中第三小题变化表现最为明显,不指定篇目,考察意象类,给考生更多、更自主的选择空间。
在高二高三复习过程中,要注意跨文本收集整理相关意象类的默写试题,覆盖面尽可能广一些,小初高不同学段的篇目均在考查范围内,要尽可能地强化记忆,打牢基础,而不仅仅是完成单篇课文的背诵。意象类名句默写实际上也是打破了单篇背诵的壁垒,灵活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
二、间接关联
 如:新高考II卷语言文字运用II材料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与语文小学教材课文《火烧云》出处相同;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和新高考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战国策》,新旧教材中都有从《战国策》取材的课文;全国甲卷的写作试题“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和新高考II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红楼梦》的翻译”,都与统编教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研习有关;新教材对新高考具有引领作用。试题通过与教材有关有材料,来考察学生运用这种知识的能力。
随着新教材的普及和深入,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乡土中国》已经以不同形式出现在题目中。全国甲卷的写作试题“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以《红楼梦》相关人物情节为作文材料,《红楼梦》话题作文也透露了考教结合风向。
基于以上考情的关注,进一步启发我们对于新教材教学设计的思考,三新背景下,语文教学须随之有所创新突破。
1.树立生本意识,合理取舍
新旧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每一册书所包含的课文明显增多了,大部分单元教学内容至少有4篇课文。部分旧教材的经典讲读篇目在统编教材中变为自读课文。例如,旧教材必修一讲读篇目《鸿门宴》,在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成为自读课文。以考定教,不能一味追求讲完教材,这样才能保证在一定课时量范围内,完成必要的教学设计。
1.注重单元整体性,科学整合
在整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以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文章涉及了不同文体、不同时代、不同形式,但都是体现“青春”主题。在备课和教学时可综合把握整体单元主
题,在“青春人文主题”统领下设置情境任务,在情境任务下分别设置诗歌和小说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从单元整体上学习诗歌和小说,把握诗歌运用意象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掌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从单元课文的语言、形象、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提高学生审美鉴赏水平。
1.注重课文关联性,比较阅读短歌行写作背景
比较阅读打通了不同文本在题材、体裁、时代等方面的隔阂,新教材单元内课文始终围绕“人文主题”展开,这样的编排打破了传统单篇文章之间的壁垒。基于这一特点,教学时,应关注单元内课文的关联性,努力寻多文本之间的联系。
如:《故都的秋》《荷塘月》《我与地坛(节选) 》三篇课文描写的景物都来自同一城市,且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将自然之美与生命之美结合,促使人更深入地感悟思考,这是三篇文章的共性,但三篇课文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为我们进行对比研读提供了基础。
4.设计单元问题,落实素养
以《沁园春·长沙》为例,无论新旧教材,都是教材的第一课第一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鉴赏时,一般课堂会讲解“诗歌选用了什么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等问题。但这种讲解式教学很难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大单元教学背景下,问题设计须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青春的价值”,可以设计大单元教学问题,例如: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不同时代青春的内涵?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是如何理解青春的价值?
大单元教学是新教材改革后的发展趋势,对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要在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单元整合设计,引导学生精读、对比阅读、自主阅读、思辨阅读,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交流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奠定基础。大单元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革新,须转变理念,提升专业能力,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合作交流,才能真正有效衔接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