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重点古诗词必背知识点
1.《观沧海》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次北固山下》
4.《天净沙·秋思》
5.《夜雨寄北》
1.《观沧海》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诗歌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皆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
“涌”字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表现了诗人对沧海的惊叹和赞美。
这几句采用写实手法(实景),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增添了诗歌的浪漫彩。
内容、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情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五、诗歌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有《李太白文集》。
二、写作背景
王昌龄在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
三、诗歌翻译
原文: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注释】:
杨花:柳絮。
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
闻:听说。
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
【译文】:树上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道溪水。
原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
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译文】: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让它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你的身边。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首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杨花”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子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二者合起来有了伤感的气氛。借用这两种意象来烘托凄凉悲惋的气氛,以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
次句由写景转入言事,点题,“五溪”是偏远之地,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2.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诗歌一开头便选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3.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看成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抒发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五、诗歌主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取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通过对暮春景象的描写,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3.《次北固山下》
一、作者简介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现存诗不多,有《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等。
二、写作背景
王湾“尝往来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作于他游江南之时。
三、诗歌翻译
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注释】:客路:旅人前行的路。青山:指题目中的北固山,也可理解为长江岸边的山。风正:即风顺江吹来。
【译文】:羁旅天涯的漫漫征途远在青山之外,轻快的航船追逐着碧波。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挂。
原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乡书:家书。
【译文】: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家书什么时间才能送到啊,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四、内容理解,重点赏析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展现的画面。
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短歌行写作背景
2.“潮平两岸阔”中“阔”是否可以改用“失”?为什么?
不能。因为“阔”字不仅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给人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与“悬”字对应,读起来也更为响亮,所以不能更换。
3.理解颈联。
内容: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在夜将尽未尽之时,东方的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上已是春天。
炼字:用“生”“入”二字使“日”和“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哲理:这两句蕴含了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设问,在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愁。
五、诗歌主题
诗歌写舟行江中的所见所感。细致地描绘了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4.《天净沙·秋思》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