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唐诗五首
第一课时 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名校讲坛
1.写作背景
《野望》:诗人于隋末举孝廉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简傲嗜酒屡被弹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太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这首诗作于唐代初年诗中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感情。
《黄鹤楼》:诗人为求官来到湖北短歌行写作背景,登上黄鹤楼看眼前鹤去楼空望天际悠悠白云睹洲上萋萋芳草不觉慨然于岁月不再、人世茫茫写下了这首《黄鹤楼》。
《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去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即作于赴河西途中。
《渡荆门送别》:本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青年时期的李白此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
2考点链接
描绘诗词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
【考查方式】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句所展现的景象(或画面)。
(2)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技法点拨】
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现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答题格式】
描绘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习题链接】见“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课内精读”T8“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课内精读”T5。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gāo(bó xǐ()倚  落huī()  驱dú()
采wēi(  (hào (zǎi  (yān)   (péng)
2.文学常识填空。
(1)《野望》的作者王绩,字无功,唐代诗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故自号“东皋子”。
(2)《黄鹤楼》的作者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李白对此诗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
(3)《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尤善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基础提升】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东皋暮望   薄:接近
(2)徙倚欲何依      徙倚:徘徊
(3)白云千载空悠悠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4)晴川历历汉阳树  川:平川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5)芳草萋萋鹦鹉洲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6)使至塞上    使:出使
(7)单车欲边  问:慰问
(8)长河落日圆  长河:指黄河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王绩《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的诗句是:树树皆秋山山唯落晖
(2)崔颢《黄鹤楼》中既描绘了在黄鹤楼所见的远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中直抒胸臆,抒发游子悲苦的思乡之
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王维《使至塞上》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抓住典型景物,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02 课内精读
(一)阅读《野望》,回答问题。
5.请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
颔联总写秋,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6.“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表面是说自己在现实中无认识之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实则表现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境,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感。
7.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首联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B.“欲何依”化用了曹操《观沧海》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
C.颔联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D.本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解析:B.“《观沧海》”有误,应该是《短歌行》。)
(二)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
8.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示例】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原野上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9.下列对诗作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化虚为实,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抒发了一种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感以及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B.后四句虚写,描写想象中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引发乡愁。
C.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晰可见、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景致之美,令人陶醉。
D.尾联中“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与怅然的乡愁交织。由景生情,融情于景,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解析:B.后四句是实写。)
(三)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
10.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中的景象,“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11.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说说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方法,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寂寞伤感(或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
1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塞外风光图。
B.颔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颈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颔联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感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解析:D.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不是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感情。)
03 拓展阅读
送魏大①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 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②魏绛:春秋晋国大
夫,以和戎政策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3.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14.下列对诗作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气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解析:B.“儿女缠绵,气哭悲切”表述有误。颔联虽有惆怅之感,但气概却是十分雄壮的。)
第二课时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填空。
(1)《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有“诗魔”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
【基础提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来楚国游   从:
(2)仍故乡水      怜:喜爱
(3)水面平云脚低  初:刚刚
(4)几处早莺争暖树  暖树:向阳的树
3.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表现了奇特大胆的想象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借故乡之水,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美景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D)
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B.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C.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02 课内精读
(一)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5.请描绘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的景象。(100字以内)
【示例】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的前行而逐渐展开,最后在广阔的原野尽头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望着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6.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叙事,紧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象。
C.颈联以动写静,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依次是天边云霞图,水中映月图。